读《逍遥游》聊“物”
《逍遥游》中通过比较鲲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翱翔与天地,而蜩与学鸠,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辗转与蓬蒿草木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生命的短暂,而冥灵、大椿、彭祖生命的长远,继而论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小大之辩。站在“物”的层面,大小之间皆有所“待”,而非真正逍遥。“物”的存在,就决定了万物的困境、局限、有恃、尺度。就平凡人生而言,基于“物”的存在,又有几人能达到庄子所谓的“至人、神人、圣人”?
对于“物”的解读有多种,简单来说:一、客观存在的“物”,具体有形的“物”,大至宇宙星辰鲲鹏,小至蝼蚁细菌朝菌。二、主观存在的“物”,存在于精神感官,痛苦、喜悦、荣辱都属于此类“物”。人生不逍遥痛苦的“物”在哪里呢?这让我想起萨特在《禁闭》中说的“他人即地狱”,人生的“物”就是“他人”。
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那么他人便是你的地狱。明代周楫在《西湖二集·周城隍辨冤断案》中说:“近奸近杀古无讹,恶人自有恶人磨。”就是很好的注解。后来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喻世明言》中引申为:“好人还遇好人救,恶人自有恶人磨。”,这也形成了国人对待善恶的一种普世价值观,在佛经中也进一步加以引用,《缨络经:有行无行品》中目连和佛陀有这样一则对话:“又问目连:‘何者是行报耶?’目连白佛言:‘随其缘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的好终将获得更多的福报,而你的错误会最终加大对自己的惩罚,即使在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提倡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对于第一种人生的“物”,我们在尘世做一个阳光善良温暖的自己即是天堂。
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对你的判断,那么他人的判断就是你的地狱。追求功名的人,终将为狗苟蝇营而累,追求他人赞美的人,终将在自鸣得意中摔下。如果太过于别人眼中的自己,裹足不行,畏首畏尾,人生处处是壁垒,自己将成舞台上的皮影。面对别人的判断,这是人生的第二种“物”,做一个纯粹的自己,理性的自己,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自己,那么你也是自己的地狱。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后来铭刻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规劝世人认识自己的重要性。在小乘佛教中说的“度己”,以及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提出的“我思故我在”实际也在阐明一个“认识自己”的道理。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何以谈认识他人和这个世界呢?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终极研究的问题,可以简单理解为“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实现”三个问题。这是人生的第三种“物”,认识自己,自我实现。
人生种种的“物”实难摆脱,我们没有佛陀的智慧,堪破人生八苦,没有道家的逍遥,羽化飞升,如宋荣子“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列子御风而行,飘然自得,尚皆由所待,之于平凡人生只能望洋兴叹。如果说人生充满了各种“物”的地狱,那么我们能做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