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风来,不如追风去





  沈从文先生的鼎鼎大名我是早就听过的,这源于那首很著名的诗,“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初次阅读,印象便只停留在它的极致唯美与浪漫中,直到后来,再读先生的《边城》时,才惊觉,一个人的文字,竟也可以美成这样。
  像什么呢?每一个字都仿佛精雕细琢,却偏偏又自然生动,干净的不像话。像夏夜林下漏出的月光,像冬日午后的皑皑白雪。在先生的笔下,那个遥远的湘西小城渐渐如同一幅画卷般浮现在眼前。烟雨蒙蒙,溪流潺潺。清澈平和的小河,碧蓝如洗的天空。还有那如沉睡的神灵般守护着小城的白塔,远处村庄炊烟袅袅,住着相依为命的爷孙俩,那个被自然教养长大,皮肤黝黑,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的翠翠姑娘,是否仍在守候那个使自己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来的年轻人呢?
  沈先生的文字其实并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修饰,读来如同万物溶于水中,无声无息间便引人深深沉迷,清新朴实,却自有一派文人风骨,暗藏着对生活的热情和旺盛的生命力。他笔下的女主人公翠翠天真单纯,善良温柔,又带了一丝自然的灵动和野性。她时常想要离家出走让祖父着急,又因为害怕祖父担心而作罢,她喜欢看迎送新娘的喜轿,爱在头发上插朵野花,,她从不去想烦恼的事,在祖父的呵护下无忧无虑的长大。翠翠心中对爱情有朦胧的向往,她喜欢上了傩送的歌声,便只一心一意守着渡口等他回来,哪怕孤身一人,无依无靠。而“一望即知为人聪明又富有感情”的傩送呢,也是个可爱又有担当的人,他在与翠翠的初次见面时产生误会,就算被翠翠骂也并不生气,还让人送翠翠回家,二人爱情的萌芽由此开始。在父亲执意让他接受碾米坊时,也只是平淡的说想出去闯一闯,接手渡船也是可以的。他坚守自己的爱情,面对大哥天保对翠翠的爱慕也毫不退让,提出了唱歌来公平竞争的方式。只是横亘在二人之间的阻碍太多,爷爷好心办了坏事,大哥天保为了成全二人退出竞争,不料想意外遇难,一去不回,傩送也因心中的愧疚无法面对翠翠最终离家出走。
  鲁迅先生曾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沈从文先生的文字看似温和清透,实则毫不避讳生活中的苦难与残忍,白塔轰然倒塌,一夕之间,天保意外蒙难,傩送离家远走,祖父也因对翠翠的婚事忧虑过度死去了,翠翠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失去了爷爷,也失去了还没有开始的爱情。只能被迫长大,故事的最后,翠翠拒绝了傩送父亲顺顺的好意,选择孤独的守着渡船等候,或许作者最终还是心存几分悲悯,他在文末写道“那个年轻人呢,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都不会回来了。”可是,时间能带走一切,也能改造一切,等到那个年轻人回来的时候,又将会是什么光景呢,翠翠还是当初的翠翠,傩送还是当初的傩送吗,或许早就物是人非,只能空留遗憾了。
  作者笔下的茶峒古城是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心灵的归宿,但也禁锢了翠翠的一生,总是情不自禁的幻想,如果祖父不是犹豫不决,早日将实情告知,如果翠翠能够再多一点勇敢,少一些内敛羞涩,在爱情到来的时候牢牢把握,与其等风来,不如追风去。会不会也可能有不一样的结局?只是那个答案,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知晓了。(2020级新闻与传播学院 赵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