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岗:从敦煌走出的当代艺术家
艺术熏陶,从敦煌壁画中走出孙晓岗的故乡在河南荥阳,因为父亲工作的原因,孙晓岗从小在莫高窟长大。80年代初期,还是少年时期的孙晓岗,最大的快乐就是在莫高窟的各个洞窟之间玩耍,与他相伴的是一幅幅惟妙惟肖的壁画,和他共处的是一尊尊静默不语的佛像。那时的敦煌环境恶劣,交通不便,来莫高窟的大多是研究考察的学者。孙晓岗在与学者们交流的过程中,更多地学习到了他们对敦煌艺术的独到见解,这让孙晓岗对艺术的追求渐渐得开始萌芽。
1987年8月,孙晓岗就职于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这时他开始用画笔一窟一窟的临摹起了墙上的壁画。“每一个洞窟都是了如指掌,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的艺术语言和审美,也让我更加近距离的感受到了敦煌的艺术魅力。”孙晓岗说。当时莫高窟条件差,洞窟里没有灯光,孙晓岗就想到利用反射的原理,在洞口放一面大的玻璃镜将太阳光反射进洞窟,借助反射光进行临摹。工作之余,他还经常到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兄弟单位考察交流,没有错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那段时间,孙晓岗一边临摹壁画,一边交流学习,为未来在艺术方面的学习和深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94年,父亲希望孙晓岗能够走出去看看,拓宽眼界和阅历。在听从了父亲的建议后,孙晓岗收拾好行囊,从敦煌壁画中走出,离开他生活了近30年的故乡,远渡重洋到日本学习深造。在日本求学时,主修的是东方美术史与佛教艺术,在老师的带领下研究了亚洲壁画墓,孙晓岗主要负责研究的正是与敦煌相关的河西走廊壁画墓,研究的内容与敦煌文化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期间,在日本先后获得硕士学位、博士学位。这段学习经历让他在学术研究、教学模式和科研方法上有了新的收获和感悟。
十年求学路,殷殷故土情。从敦煌到日本,变的是脚下的土地,不变的是孙晓岗对敦煌文化的热爱与迷恋。2004年,为了更好的发展和弘扬敦煌文化、佛教艺术,孙晓岗怀着“要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回报家乡”的念头,回到了祖国,回到了他的故乡———河南郑州。在郑州大学美术学院任教后,他研究的第一个课题就是“河南的佛教塔寺现状调查与保护研究”。三年的时间里,他一直研究河南佛教塔寺艺术,填补了河南佛教艺术研究的空白。
2007年,孙晓岗开始学习陶瓷,先后拜访了孔相卿、杨志等陶瓷大家。他结合自己的绘画基础和艺术研究,开始潜心创作陶瓷作品,并将所学应用到陶瓷艺术的研究和创作实践中。201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孙晓岗在“淮阳泥塑产业发展研讨会”上与时任平顶山学院陶瓷学院院长的梅国建教授一见如故,在陶瓷研究领域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学校近年来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2017年,孙晓岗选择来到平顶山学院陶瓷学院任教,参与学校“河南省中原古瓷研究重点实验室”建设。
学以致用,辛勤耕耘三尺讲台在陶瓷学院任教以来,孙晓岗总是充满活力,他声音洪亮、条理清晰,善于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操作中,让学生感受陶瓷艺术的魅力。“学习过程中,都会遇到两个问题。首先是材料的收集整理,其次就是学习方法,把这两个方面掌握好了,就没有难题。”孙晓岗老师说。这个收获来源于孙晓岗在日本多年的求学经历和教学育人实践上的辛勤耕耘。孙晓岗在陶瓷研究,牵头学科建设,注重团队合作,打造一流平台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并把取得的经验转化为了教学的丰厚资源。
“学生读书只是第一步,通过引导让学生学会运用才是最关键的。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教授。”这是孙晓岗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称自己的教学模式是发散式教学,从课本出发,但又从不拘泥于课本。在日本留学时,每周的周五他都会专门乘坐新干线从神户到东京去看展览,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而这样的习惯也被他带到了教学的课堂上。
从西北艺术考察,到江苏、山东一线调研,哪里有博物馆、考古遗迹,哪里就有他和学生的身影。“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研究方法,怎么知道这些研究方法是对是错呢?那就带他们实地去感受,去体验,这才是最直观的教学方式。”孙晓岗老师说。
2020年10月5日,从河南洛阳到山东淄博,再到江苏青州等地方,横跨3个省份,10个城市,孙晓岗带着学校2017级陶瓷学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的50多名学生,开始了为期10天的毕业考察之旅。在山东瓷区考察时,学生们为那里的陶瓷制作技术而惊叹,直摇头说:“他们都做得那么好了,我们还能做什么呢?学了还有用吗?”面对学生的疑惑,孙晓岗老师这样说道:“其实我们涉及的领域是不一样的,应该把眼界放的更宽些,朝着陶瓷大师级别的瓷器设计去努力,材料是谁都可以拿到的,甚至烧窑也可以是别人来做,但陶瓷艺术设计是不可替代的。”
在陶瓷学院“师带徒工作室”的育人模式下,孙晓岗老师和学生建立起双向负责制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具备更开阔的专业视野、更丰富的专业知识。“我一直认为学生就和自己的孩子一样,谁抱回去的孩子谁就要负责到底,得保证他毕业,让他有更好的前途。”孙晓岗老师这样说到。课余时间,他还经常鼓励学生要走出校园,多到博物馆、展览馆等地去看看,学习更广泛的知识,而不是只会在制作陶瓷时拉坯,要找到自己的专攻方向,花心思去做好专业研究,把陶瓷文化发扬光大。
寓教于学,寓学于练,寓练于做。从事专业教学16年来,他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秉承“让学生走出开拓视野、学习交流,不要拘泥于课本”的教学理念,先后指导过本科生、研究生,一直把教书育人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成果丰硕,其中不少毕业生已经成为各科研一线的骨干成员。
师者匠心,研究传承陶瓷文化2020年11月8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世纪中国陶瓷雕塑全集》首发仪式在北京举行。由学校陶瓷学院团队带头人梅国建、孙晓岗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20世纪中国陶瓷雕塑全集》正式面向读者发行,是学校陶瓷学科专业建设结出的重要成果,是研究、传承陶瓷文化的一次突破。
《20世纪中国陶瓷雕塑全集》的编撰工作在2016年3月重新启动,孙晓岗受邀参与编撰工作,研究团队先后在上海、景德镇、德化、佛山、宜兴、潮州、平顶山等地进行作品拍摄,并精心筛选4000余件作品编入全集。“全集不仅囊括了百年来陶瓷雕塑手工艺人的智慧,也沉淀了他们不屈不挠的艺术精神,更体现了21世纪教育工作者们对中国陶瓷雕塑文化艺术传承和发展的思考与贡献。”孙晓岗说。
在学校的陶瓷学院研究室里,一件陶瓷作品格外显眼,深灰褐色的长方体瓷罐,四个面上都有一个庄严肃穆的牛首,瓷罐外用细泥、粗泥、白泥、黑泥进行浇注,粗细相生,动静自若。“这是我第一次自己创作,自己烧制出来的瓷器,作品名字叫“鼎力”,取一言九鼎,顶天立地之意。”孙晓岗老师介绍说。此外,他的作品《地藏菩萨》获2016年第十一届中国海峡工艺品博览会金奖,《法相有形》获2017年“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大展”艺术陶瓷类优秀奖,《龙凤酒樽》获2018年河南省首届“创意河南”艺术设计大赛优秀奖,《祥云》获2018年“河南省第二十三届美术新人新作展览”中国画类优秀奖等。
课堂教学上,孙晓岗老师常常指导学生们鉴赏艺术作品,共同探讨陶瓷艺术的独特审美韵味;实践操作上,他与同学们一起走进窑房,在制做陶瓷上精益求精,发明撰写了“一种陶瓷釉料、制备方法及其施用方法”、“一种陶瓷工艺品的装饰方法”、“激光扫描大数据采集系统V1.0”等文章,并申请国家专利。同时他还积极参与科研专著工作,出版了《文殊菩萨图像学研究》《美术鉴赏》《近者悦—远者来》《河南艺术陶瓷》《东瀛遗珍———中国收藏日本绘画作品研究》等多部专著,发表论文30余篇。
“学校重视陶瓷研究,也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接下来想做关于陶瓷工艺技术方面的研究,能够潜心做学问是我最想做的事。”孙晓岗对陶瓷学院也有了更深的感情。陶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长期的陶瓷创造实践中不断发现、创新,才能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陶瓷艺术风格,更好地实现陶瓷文化的发扬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