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他们
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首批恢复设立许昌师范专科学校以来,42载时光,一批又一批师范专业优秀学子,走出校门,走向远方,成为基层教育的承担者、力行者。执着温暖了岁月,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这些有关热爱、温暖、执着、忘我的远方的故事,不断擦亮许院人平凡务实、韧劲十足的精神底色。教师节前夕,校媒记者对“远方”的他们进行了采访。
山林深处,芝兰玉树
在禹州市有一位用心做教育的睿智老人,从教数十年帮助无数山区贫困学子筑梦、追梦、圆梦,他就是河南省禹州市西部山区“山林学校”校长——王山林。
王山林1981年毕业于许昌师专中文系。走一条山区民办教育之路,对于一所学校,最重要的是什么?王山林校长认为是教育理念。“学校的现代化取决于教师的现代化,教师的现代化取决于观念的现代化。”王山林注重课程改革和课题研究,创造性地推出了“教师引导,自学自教”的自主型课堂教学模式和“自主、活动、评价”的特色德育品牌;全面注重素质教育,实施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坚持让学生“成长的路子自己走”的山林教学理念。如今,山林学校有了“四校一园”的规模,实现了集团化发展,成为当地民办教育的一张名片。
治穷先治愚,治愚先育人。这个信念支撑王山林在教师岗位上一干就是30多年。办学至今,学校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优秀学子。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1992年毕业于许昌师专中文系的王卫信,多年扎根基层,曾在郏县的多个学校教书,多次获得市级、县级“优秀教师”的荣誉称号,现任平顶山市郏县渣园乡中心学校校长。
自1995年始,王卫信在郏县第二高级中学连续11年担任毕业班班主任,并承担语文教学工作。任教期间,他不断探究适合自己班级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他对学生的生活和健康成长更是关怀备至,多次对家庭困难或生病的学生伸以援手。
王卫信就任渣园乡中心学校期间,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学校硬件条件,以求真务实、狠抓实干、无私奉献的工作思路和工作作风带出了一个精诚团结、校风正、作风实、学风浓的优秀团队。学校屡创佳绩,在2019-2020学年全县七、八、九年级质量抽测中,有9个学科取得全县前5名,其中七、八年级生物和七年级地理荣获全县第一名,中招成绩喜人,办学品质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讲台是最纯粹的地方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激发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唤醒,是一种教育手段。”这是许昌第一中学教师马艳芳老师一直以来信奉的格言。
马艳芳,1993年毕业于许昌师专中文系,高级语文教师,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任班主任长达24年。她这样概括班主任的基调:它不是悲壮,也不是悲愤,更不是悲凄,应该是一支节奏鲜明、轻快、甚至是欢快的进行曲。她认为,我们的学生不应该是深仇大恨地学,战战兢兢地学,而应该激情快乐地学。她曾获得“河南省优秀班主任”“河南省文明教师”“许昌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等10余项荣誉。作为河南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她极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议在中小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农村学校应真正上好心理健康课。
一路走来,她带着饱满的热情扎根在讲台,正如她所说的,“讲台是最纯粹的地方”。
有一种教育叫陪伴
李峰,2008年6月毕业于许昌学院数学与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后通过焦作市市直招教考试,被分配到焦作第二十三中学。从教12年,他一直担任班主任,承担数学教学及教务处行政工作,曾获得“中学数学一级教师”“焦作市先进教育工作者”“焦作市优秀班主任”“焦作市优秀教师”“河南省骨干教师”等称号。
他坚持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在他的课堂里,数学不再是枯燥的符号和算式,而是充满了智慧与乐趣。李峰说,“教育,从某种意义上,即是一种陪伴”。有一次他身体受伤,但考虑到毕业班学生考试在即,伤势未好,他拄着拐杖坚持回到教室。数年的付出,学生们和他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他用行动证明了他所说的:坚持自己的原则,无愧于教师这个职业,无愧于家长和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做优秀的自己。
回乡教书,播种希望
刘海霞,甘肃庆阳人,2009年毕业于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教育专业。同年,参加甘肃省庆阳市教师招聘考试,成为一名乡村初中英语老师。
刘海霞选择回乡教书,有她自己的考量。她告诉我们,她从农村来,了解农村教育的困境,教师短缺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回家教书就是想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尽绵薄之力”,她说。西部山村学校的教学工作十分辛苦,从早上6点到晚上9点,刘海霞每天都要在学校工作16个小时。西部地区英语教学水平较差、缺乏语言环境,使得这里的孩子很容易对英语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这些都使教学工作难以推进。然而,种种困难并未使刘海霞失去信心。在她的不断引导下,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高涨。每年八月份她都能收到许多学生考取高中、大学的喜讯。“每当这种时候我都会打心底里感到高兴,觉得自己的坚持是值得的”,刘海霞说,希望更多的优秀人才能够到西部来,帮更多的孩子实现“走出大山”的梦想。这也是刘海霞的梦想。
心有暖阳,支教边疆
贾然,2018年毕业于许昌学院商学院,2019年成为吐鲁番市高昌区人民法院新录用公务员,九月初赴阿克苏市阿依库勒镇阿克提坎村幼儿园支教。
“我只是一个平凡的姑娘,但一切因为西部计划而改变了。” 2019年冬天,贾然发现很多孩子的衣服破了大洞,里面的棉絮都露了出来,而且衣服往往是一个月也不换一次。她联系到自己的大学老师,募捐了一批物资,3818公里,9袋,148公斤的衣物送过来了,她和同事们第一时间把衣物分类整理好,让孩子们睡醒了就能收到来自远方的叔叔阿姨们送来的暖冬衣物。
“改变是几代人的事,我们做的只是其中一点点”她说,“我们来到这里,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提高农村幼儿的普通话水平。现在的南疆,去巴扎上买东西,摊主可能听不懂我们的话,但是他们会喊旁边的孩子来翻译。看到这些,就会让我觉得支教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
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他们和远方的故事,未完待续。他们是许昌学院培养的众多优秀教师乐教善教、甘守讲台的代表,从曾经的“学而不厌”,到现在的“诲人不倦”,他们中的每一位都是许院的骄傲!
(作者:钟伟平 李珂 关智慧 张梦婷 王洋 蓝丹彤 胡赟 尹慧 曹一帆 张怡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