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战“疫”故事 学英雄榜样
———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援鄂医疗队的抗“疫”故事






2月2日,焦作市14名医护人员组成的援鄂应急医疗队不负重托、勇敢“逆行”,紧急驰援抗击疫情最前线———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其中,有6人来自学校一附院,让我们走近他们,一起聆听英雄们的战“疫”故事。
郭亚茹:婚纱换“戎装” 新婚别离只为战“疫”
2019年10月,27岁的郭亚茹步入了婚姻殿堂。本来正是她与丈夫如胶似漆的时候,一场疫情却让夫妻俩暂时分开,也让大家看到了她的果敢与坚毅。
郭亚茹在请战书中写道:“从生活角度看,我刚结婚,还没有孩子,无后顾之忧;从专业角度看,我所在的科室大都是新来的医护人员,经验相对不足。我在北京宣武医院接受过重症监护培训,有4年重症护理工作经验,也有较强的自我安全保护意识……所以,我是最适合的人选。”最终,她作为我市14名援鄂医护人员中的一员奔赴一线。
到达武汉后,望着没有行人和车辆的街道,郭亚茹一阵心酸。“虽然城市空荡荡的,但是万家灯火通明,看着这些灯光,就感觉看到了希望。”郭亚茹说,在那一刻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尽自己所能去救治每一名患者。
在战“疫”前沿播种美好希望。“因为缺氧、呼吸不畅,患者浑身没有力气,也不想吃饭。看到这种情况,我有一种帮助不了他们的无力感。但即便如此,我还是告诉她‘一定要多吃饭,有力气了才能战胜病魔’。”郭亚茹说,她还专门为阿姨调换了清淡的饮食。当看到阿姨在她的鼓励下吃得越来越多、撤掉了心电监护仪时,她的内心非常激动,就好像打了一次大胜仗。
“很多患者说的都是武汉的当地话,我们都听不懂。但是我们听懂了他们说的那句‘谢谢’。特别是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出院时对我说‘你们都是功臣’,听到这里我忍不住热泪盈眶,我觉得我们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郭亚茹说。
郝龙辉:最是难忘那深深的一鞠躬
“武汉战‘疫’,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时,远远地对着我们深深鞠躬。这种举动对我们继续努力工作是莫大的鼓舞!”
初到武汉,郝龙辉穿上厚厚的防护服,走进新冠肺炎危重病人病房时,也曾感到环境的压抑。患者病情严重,情绪焦虑,如何才能驱散他们心头的阴霾呢?
“要像亲人一样对待危重病人!”郝龙辉说,对于那些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患者,他近距离给他们喂药、喂饭。时刻留意他们的病情和心理变化,在病患焦虑时及时开导他们,为了消除他们内心的孤独和无助感,他表现得十分乐观、积极,不停地给患者打气,鼓励他们要坚强战胜病魔。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危重病人转危为安,痊愈出院。他们临走时,不忘对着医护人员深深鞠躬。看着这些年长的患者给自己鞠躬,郝龙辉感动之余,身体的疲倦也消除了大半。
结束一天的工作,身体已经很疲惫,但为了增加抵抗力,以更加良好的状态投入到下一天的工作中,郝龙辉把一个大矿泉水瓶装入凉水,当成哑铃来锻炼,刻苦的坚持使他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体力充沛。
在吃饭时、睡觉前,郝龙辉几乎每天都会接到父母、妻子的电话。7个月大的儿子在视频中对他手舞足蹈,思乡之情弥漫心头。郝龙辉说,他不愿意跟家人谈工作,出征武汉时也没有让家人送,但他知道家人、朋友都时刻牵挂着自己。
殷仰仰:汗水浸湿衣裤 笑容温暖人心
“我有丰富的重症监护经验,年纪轻,负担小,没有后顾之忧。作为党员,我先上!”疫情暴发以后,殷仰仰第一时间向医院递交了支援武汉的请战书。为了不让父母担心,直到坐上前往武汉的车,她才告诉父母。让她开心的是,父母很支持她,并叮嘱她要照顾好自己。
在武汉医院,殷仰仰穿着防护装备显得笨重,她的行动没有平时利索,她压力很大。不过,当集中精力成功为病人扎上留置针的那一刻,她紧绷的心放松了不少。防护装备密不透风,不一会儿,汗水就浸湿了衣服。长时间戴护目镜,压得她的头蒙眼眶很疼,脸上留下深深的压痕。她默默给自己加油鼓劲 “坚持就是胜利!”为方便穿防护服,减少病毒传播,殷仰仰和其他女队员在出征前就剪掉了长发。为了不因为去卫生间而浪费防护服,她平生第一次用上了纸尿裤。
除了生活上的护理外,给患者精神上减压同样重要。殷仰仰请同事在自己的防护服上写上“加油”,并画上笑脸,她每天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将积极、乐观的情绪传递给患者,给他们鼓劲,坚定了患者们战胜病魔的信心。
“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殷仰仰每天听到最多的是患者的感谢。“患者的信任,就是对我们的最大鼓励。病人对我们的肯定,让我觉得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意义!”殷仰仰说,在她和队友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有治愈者出院。“累并快乐着!”作为一名90后党员,她随时听从党和人民的召唤。她要用心中爱的阳光,驱散疫情带给人们的阴霾。
王建峰:驰援武汉 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个病区是刚刚组建的,我们到那后才开始接管病人,一共 70个病人,全都是危重症。”王建峰说,病人平均年龄较大,很多都患有糖尿病等其他疾病。“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发展很快,随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前期很多病人有精神方面的问题,普遍存在抑郁、失眠、烦躁等状况……”
“当时有个病人病情很重,要靠氧气辅助呼吸,他的几个亲人也都在住院,导致他心理压力巨大。”王建峰每天伏在他耳边,一遍遍安慰他,告诉他身体各项指标在好转,坚定他战胜病魔的信心。
“我的检查结果还是重症吗?”“我感觉呼吸还是有点困难,怎么办?”……在王建峰的微信里,今年60多岁的24床患者不断地询问,他初来病区时病情较重,呼吸困难还合并有鼻出血情况,在经过会诊治疗和心理干预后,病情好转,可患者还是很担心,想要再找专家看看自己的CT片,王建峰就将电脑上的CT片录制好小视频发给他。“和上一次相比,已经好转了,不用太担心,你现在处于恢复期,不用焦虑,现在就是好好康复,很快就会好的。”王建峰一次次的安慰和鼓励,让患者的焦虑情绪得到缓解,最终康复出院。
“在疫情面前,生命是渺小的,但引导患者树立信心、战胜病毒,医患携手降病魔,人又是强大的。”王建峰说
在武汉50多天的战“疫”中,王建峰带领队员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怀着“救一座城,护一国人”的信念,圆满完成救治任务。
周娜娜:国家把我培养成才 我应该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冲锋在前
2月 1日22时,接到出征通知,她悄悄收 拾 好 行李,一直到出发前半个小时才打电话告诉弟弟:“我要去武汉了,没有告诉爸妈,你们都别担心我。”
2月2日傍晚到达武汉,看到街道上几乎空无一人,周娜娜的心情顿时沉重起来。“内心自始至终都没有害怕,只是充溢着喘不过气的压抑和沉重。”3月29日下午,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周娜娜仍忍不住掉泪。
2月3日上午,周娜娜就投入紧张的工作中。6层手套、3层鞋套、3层防护服、护目镜、防护面屏、2层口罩……按要求穿戴好防护装备,握拳都很困难,大家只能靠写在防护服外面的名字辨认对方。
“工作起来特别笨重,大家都在想办法努力克服。”周娜娜说。进入病区不久,护目镜里布满水雾,为患者进行治疗时,她有时候只能靠摸。一次,她进入病区后,发现左手手套没戴好,指尖有褶皱,为患者静脉抽血时无法准确辨出血管,怎么办?周娜娜作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右手触摸患者,感觉血管的位置,左手拿起针头,成功为患者穿刺。这是她第一次挑战用左手穿刺。“河南姑娘,你真棒!”患者向她竖起大拇指。
为了让父母放心,战“疫”的日子里,周娜娜每天都会抽出时间向父母报告好消息:我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今天有患者治愈出院了,向我说了好几遍“谢谢”;我们圆满完成任务,院区为我们举行了欢送会……这名执着又勇敢的焦作姑娘,在英雄的城市里奉献着不平凡的力量。离开武汉前,她在胸前悄悄比下一个同心圆:“焦作和武汉,永远心连心。”
云佳敏:逆行战“疫” 对“护士”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逆行出征前,她没有告诉父母;战“疫”结束准备返焦,她仍然没有告诉父母具体归期。“告诉父母的话,他们会担心,还不如瞒着。”云佳敏说。
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云佳敏成了一名真正的“疫”线战士。她每天把自己包裹得像个“白熊”,在极其笨拙地情况下从事着繁重的护理工作。“我所在地C7东病区接收的都是危重症患者,静脉穿刺、生命体征监测、导尿管插入等护理工作都在‘摸索’、感觉中完成。”云佳敏说。
在两点一线的工作状态中,云佳敏真切体会到自己肩头沉甸甸的责任。“刚开始时,心头有一些新鲜感,真正上了战场,紧张成了唯一的感觉。”云佳敏说,工作任务重的时候,她要穿着防护服连续工作五六个小时。身体虽累,但对这名90后小姑娘来说,心理接受的挑战远远大于身体。
为了缓解自己紧张焦虑的情绪,云佳敏迫使自己做运动。在驻地宾馆的小广场跑步、打羽毛球,是她下班后常做的事情。她说,一旦运动起来,就会给自己一种心理暗示:“我的抵抗力增强了,病毒一定能远离我。”
这段战“疫”经历,让云佳敏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职业,她对“护士”二字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让她的内心变得更强大,更有力量。战“疫”中,云佳敏向党组织庄严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