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经典”同行
古人讲“开卷有益”,读书总是有益的,但是所得益处的大小却是看你读了什么书,是不是在合适的时机读书。即读书的内容有选择,时机是否恰当,在恰当的时机读正确的书是读书应该有的智慧。
“书山有路勤为径”,这虽是勉励人勤奋读书的名言,但显然只有勤奋是不够的。读书,有一个读书经济学问题,同样的时间去读书,可能得到了不同的效益。“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在有限的时间内读最有用的书,在关键的时机读最重要的书。这样的读书,才是有效率的读书,这样的读书,才是有经济的读书,这叫做读书的经济学。
为了倡导读书,国家提出“全民阅读”,通过读书来提高民族素质、激发思想活力,但全民阅读不是一个扁平化的平面,书籍是分“血统”的,是有层级的,有上下的,全民阅读是一个有上有下,有内有外,有体有面的阅读体系。
古称称书为“书山”,有几个意思。一是形容书多,多得数不清,宽广得像海洋,叫做浩如烟海;堆起来象山一样,山体庞大,高峰在上,如何攀登?书山也有路,必须循路而行。二是指高处的书很高,高得象山一样,高处的书不容易够得着。三是指书是分层次的,山有山峰、山腰,山脚。书一样也有分层,有山顶的书,有山腰的书,有山脚的书。不同的高度,所获得境界和眼界各不相同。
显然,书是分层的,高层的书笼罩低层位的书,叫做高度笼罩低度。高度的书读好了,有了居高临下的见识,低度的书,即使要读,也会减省很多力气。清代康乾盛世期间对中国文化作了系统的整理,整理出《四库全书》,分为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四个部门。经史子集的排列,不是平排的,而是竖排的,经在最上面,集在最下面,子、集在中间,经在山顶,集在山下,经最少,集最多,经占据1%,集占据80%。经所立的基本观念贯穿史子集,二十五史皆注经,天下大文皆自六经来。所以读书先读经,是一个以简御繁、化繁为简的易简之道。
经也分层,根据历代的共识,把经分为四个层级,第一层级是《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第二层级是《老子》《庄子》《易经》《春秋》《诗经》等诸子经典,第三层级是唐诗、宋词、元曲,第四层级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蒙学经典。有的说,蒙学经典也是经典啊,但它是给不识字的人读的,开蒙的经典,不是真正的经典;有的说,唐诗宋词很好,读经使人灵秀,是啊,但是这是文学经典,文学经典排在哪里呢?中国人有“三教九流”之说,三教儒释道,九流儒、释、道、法家、农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第十流是文学家。文家排在末流,是不单独入流的。明代有个画论家,就是文艺批评家——龚巽说得更清楚了,他说:“画,诗之余;诗,文之余;文,道之余。”可见,诗词歌赋,都是文学艺术形式,是用来表现的。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四书五经是中国人必须之书,四书五经以《论语》《孟子》为要,所以朱熹说“论语孟子既治,六经不治自明矣。”《论语》《孟子》又以《论语》为开头,因为《孟子》是以《论语》为宗为源,发展《论语》的。所以中国人要读的第一本书是《论语》。宋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后人皆以其说确当,没有人说“半部小说治天下”“一篇散文治天下”的。
经典是往圣先贤给予人类智慧的最高奉献,是人类高浓缩高营的智慧果,从书山顶峰最高处读起,吸收人类最高智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中华民族培育能担当时代大任、实现文化复兴的大人才,正当其时,舍我其谁?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