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一事 终一生


生命是什么?这大概没有固定的定义,这世间所有的美好词语都无法形容它的绝美。我曾经觉得生命的意义在于自己能够出色地完成使命,在每一件值得做的事情上尽全力做到出类拔萃,在回忆往事时,无怨无悔。但是在我了解敦煌莫高窟之后,我对于“生命”这两个字产生了新的领悟。也是从那一刻,我被生命的坚守折服。

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之初,那些从城市来到大漠的青年画家、学者,便开始了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恶劣的沙尘环境、极端贫瘠的物质条件,似乎在考验着他们的忍受极限。一天只能吃两顿饭,洗澡更成了一种奢侈,就连报纸送到他们手上的时候也已成“历史”……这样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苦不堪言。可是在他们眼里,身处大漠深处的数十年并不是煎熬,而是甘之如饴。

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每一件事都在考验着他们的精神极限。但是心中这份挚爱从未降温。他们努力自学就地取材自制颜料;考古组的人学会了腰系绳索打秋千似的悬空作业;保护组的人加固壁画时学会了抡大锤打钢钎;靠镜子反光,拿着一张白纸,借着窟外的光线,努力完成作业;人们工作到忘情时,川剧、秦腔、民歌、小调声从一个个洞窟里传出……

夫妻常年分居,彼此距离相隔甚远,一年也只能见一两次面;有的上洞窟时,只能把无人看护的孩子用绳子拴在宿舍;有的常年不能照顾父母;由于职业环境,几乎每一个敦煌人都患有关节炎;作业在窟内,没有阳光,长时间在里面,有的出来之后就扑通一声双腿跪了下来……他们也曾彷徨,也曾流泪,也曾有过想要离开的念头。但是,对敦煌文化艺术的热爱,促使他们最终还是留了下来,用自己的生命继续捍卫着属于人类文明的一角一落……

对敦煌文化的热爱,对祖国文物保护事业的热忱,对人类文化遗产的敬畏,那是从内心深处迸发出的热情与执着,是心灵上的快乐与满足,让一切困难和磨难变得微不足道。

如今回望,一幕幕的壁画上,似乎可以看到当时无数前辈认真的神情,可以听到无数前辈临摹的声音。莫高窟人在研究、保护、弘扬祖国文化遗产的道路上一丝不苟、乐此不疲。

多年来,他们的工作一直备受关注, 2020年1月17日,中宣部宣布授予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时代楷模”称号。几代莫高窟守护人,辛勤耕耘敦煌文化沃土,把青春留在了大漠,献给了中华文化艺术瑰宝。

漫漫黄沙,寂寂隔壁,寒来暑往,在这里,在敦煌,他们甘心如荠。正是因为一批又一批甘于奉献、鞠躬尽瘁的英雄群体的不离不弃与坚守执着,才有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光彩重现,才让这里成为了世界敦煌学的中心。

越是走近,越是敬畏,了解敦煌莫高窟之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考古知识和历史文化,更是被老一辈文物工作者一丝不苟的精神态度深深触动。正如敦煌研究院的一员“90后”王嘉奇说:“与窟外的荒凉相比,窟内的繁华足以留住我的青春,因为我有梦想,我有未来。”

为什么不舍得离开?为什么谈到敦煌时会眼含热泪?因为爱得深沉。在敦煌守护人心中,过往几十年的岁月从来不用“苦苦坚持”,时间已如水流过,他们只盼时间慢些、再慢些,为敦煌再多做些事。

眼前不见苦,只因宏图在心中,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捍卫历史文物的价值,把自己的生命和莫高窟融合在一起,这是永恒的信念,永恒的延续,亦是生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