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是人才培养的主战场,是教育创新的主阵地。本学期,我校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勾勒出具有郑商特色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确保真正为学生提供“实在”而“丰满”的教育。新闻中心联合教务处推出《课堂革命》先锋系列专题报道,选取改革先锋,树立榜样,号召全校向先进看齐,提高教学质量。本期将推出马克思主义学院课堂改革。
打造同学们真心喜爱的“行走的思政课堂”

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关铸魂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按照党和国家必须办好思政课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探索思政课教学规律,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为同学们提供实在而丰满的教育。近几年来,马院以校园文化和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成功打造出“行走的课堂”,从而实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大大提升了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其“知行合一”的特殊功效赢得了青年大学生们的一致赞誉。
提升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为有效开展“行走的课堂”教学活动,马院立足巩义,充分挖掘校内外思政教学资源,积极搭建社会实践教学平台,坚持做到一课一基地,课课有重点,地地有特色。“概论”课与“全国文明村镇——巩义市竹林镇”校地合作促教学,把乡村振兴战略与竹林镇发展实践有机结合。“原理”课与兰考县“焦裕禄纪念馆”携手合作,用焦裕禄精神生动诠释党的宗旨。“纲要”课结合漯河市南街村、新乡刘庄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的实践,阐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模式的多样性。“基础”课把校本资源“创办人教育思想”和创办人家乡海上桥村发展实践融入思政课堂,让创办人的家国情怀、奋斗精神、回馈乡梓、兴办教育等立德树人元素润物无声,彰显特色。此外,马院还拓展了洛阳一拖“东方红农耕博物馆”、洛阳“洛八办纪念馆”、巩义市红色教育基地“豫西抗日革命纪念馆”等实践教学基地,为搞好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奠立了坚实基础。
挖掘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
保证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质量的核心是教师,教师能否担当起社会实践教学重任关键在教学能力。为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马院以教研室为单位,与实践教学基地无缝对接,组织教师深入挖掘基地教学资源蕴含的教育价值,与基地携手共建实践教学资源库。要求任课教师在对教学资源充分熟悉的基础上,撰写讲稿,制定教案。教研室组织任课教师集体备课,结合特定教学内容,尝试用基地故事进行理论阐释的教法,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知行合一”。在基地的实践教学取得典型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全院教师向“人人会讲人人讲”过渡。另外,为促进教师对基地的深入了解,马院以校地合作为依托,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开展横向课题合作,拓宽了教师的科研视野,提升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
为激发师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马院先后通过现场教学、参观访问、社会调研、聆听讲解、撰写心得和调研报告等方式,立体化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在郑州商学院校园内,马院教师将校园文化和创办人王广亚博士的办学理念融入思政课堂,专题设计了从“建校纪念碑—怀恩亭—体育馆——校名石——东区大门——行政大楼——三、四号教学楼——图书馆——一、二号教学楼——中心广场教育方针碑——中心广场‘阅读’铜像”的教学路线,将创办人“热爱祖国、回馈乡梓、奉献社会”的家国情怀,“投身教育、艰苦创业、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勤俭朴实、厚德修身、敦品厉行”的品格修养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让学生系统地、生动地感受“知行合一”的真谛。在巩义市竹林镇教学基地,马院着力打造了“竹林大道”行走教学线,学生在老师引导讲解下,边走边看边思考。听到了“当党员像党员,当干部像干部”的讲解,学生们知晓了竹林镇党的建设为什么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的原因;看到了宣传“好媳妇、教女有方”的教学图片,学生们明白了竹林镇乡风文明建设为什么久负盛名的奥秘;聆听了“农业经济合作社的七朵金花”的故事,学生们深刻感受到竹林镇三农发展实践的艰辛与功绩。仔细品味“责任远比能力更重要”的内在涵义,学生们对“竹林速度”、“竹林精神”和“竹林经验”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内涵
为扩大“行走的课堂”实践教学活动的影响,激励广大青年学子自觉做到向上向善,努力担当民族复兴大任,马院采取“以点带面”和“集中展演”的方式,组织学生代表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实践教学主题宣讲,引领所有同学参与到实践教学中。马院注重实践教学内涵的拓展,对展示活动从形式到内容精心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把红色教学资源中的人物故事、历史事件、调研报告、采访内容等,编写成案例或艺术表演形式,在讲台或舞台上公开展示。学生代表精彩纷呈真情演绎,引发现场学生的强烈共鸣,“行走的课堂”感染力瞬间放大,实践教学的丰富能量得到充分释放。
打造有温度接地气的“思政课金课”
马院持续推进“行走的课堂”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着力打造有温度、接地气的思政实践课“金课”。一是认真总结教学经验,严格查找不足之处,发扬优势,补齐短板;二是培养青年教师扛大梁,提要求,压任务,创条件,设AB角,集体备课,全院过课,锻造精品;三是对学习参观线路反复论证,精心规划,力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完美结合,把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落到实处;四是抓好外延拓展,让更多的学生共享实践教学成果。总之,把实践教学打造成同学们真心喜爱、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金课”课堂,形成老师喜欢讲、学生喜欢上的良好的实践教学氛围,把党的创新理论通过实践教学课堂传递给每一个学生,切实达到入心入脑进课堂,引导学生将党的创新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激励大学生与历史同向、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功立业,用青春和智慧书写新时代的美丽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