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波士顿到老区信阳:师院女老师跨越山河张扬了美丽与大爱

邓雪萍,我校美术与设计学院理论教研室教师。在得知信阳市中心医院防疫物资告急后,她紧急联系美国同学帮助采购了一批医用防护物资,价值折合人民币9000元。当物资到达广州海关后,她以个人进口的名义,独自完成了境外采购、境外防疫物资鉴定标准、国际快递运输、海关通关等相关手续,缴纳快递费、清关费用4070.6元,最终顺利将124件医用防护服运抵信阳市中心医院,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滴水能映照太阳的光辉,无数颗爱心便能温暖世界。尽己所能,用行动诠释真情,用爱心与善意充实信阳抗疫的力量,用无私奉献谱写新时代巾帼之歌,她就是我校美术与设计学院邓雪萍老师。
武汉封城以后,本想捐一个月的工资到武汉市红十字会,后来红十字会爆出了负面新闻,加上信阳的疫情也开始严重,医疗物资紧缺,而国内能采购到的基本都被采购空了,从2月3号开始,联系在台湾和美国的朋友咨询医疗物资的采购事宜。”邓雪萍老师向记者叙述前期的着手准备,并计划拿出她手头一万多元作为预计购买物资的金额。或许,这是一念间的想法,下意识的行为,但谁能否认善意的力量呢?
心系家乡 初心担当
献爱心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捐款,而在物资紧缺的情况下,捐款似乎不能直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邓老师便竭尽全力通过朋友、同学尽可能地把献爱心的行动化为最直接的物资采购。捐物过程是繁琐的,即使对“神通广大”的温商来说,将物资捐赠回乡,也是一场艰难的闯关之旅。在从美国波士顿到中国信阳捐赠物资过程中,邓雪萍遇到了重重困难,具体来说主要是三点:第一,采购物资困难;第二,快递困难;第三,海关通关困难。
在国内已采购不到防护服的情况下,邓雪萍立即联系在波士顿哈佛大学留学的朋友帮忙咨询采购,希望可以采购到医用乳胶手套和防护服。因时差问题,关于物资找寻的问题讨论大多在凌晨时分进行,而2月初美国波士顿所有药店的抗疫物资早已断货。“在网上搜寻可以买到的物资,查到了部分防护服和口罩,手套资料后,开始与信阳市中心医院物资科的工作人员联系。咨询我搜集到的这些医疗物资信息是否可用。”在采购物资时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到来,“隔行如隔山”,医务人员发来的文件内容过于专业,中外医疗标准不统一困扰着邓老师,于是委托在医院工作的朋友进行核对,终于找出来有现货的,符合中国应急防疫标准以及符合中国医生体型需要的防护服共计124件,合人民币9000元,重56磅。
快递问题,是最让邓雪萍纠结和麻烦的问题。在“界面新闻”公众号上有这样一番介绍,捐赠“需要打通至少4个关卡,捐赠者需准备至少12份文件......我们走完一遍之后就感觉到,原来海外个人捐赠,是这么难的一件事。”多家快递公司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只接受大宗捐赠,让个人捐赠很受伤。先前洛杉矶领事馆发布消息告知美国有三大快递公司可以免费运送防疫物资至中国,可是当打过去电话的时候,全部都没有人接,情急之下只能一方面通过邮件联系咨询,一方面先按照网站要求准备相关材料。可是令邓雪萍没有想到的是,“顺丰回复并不帮助个人捐赠,飞洋快递同样如此,不仅要求捐赠主体为企业组织,还要求受捐赠主体必须为慈善免税单位,而信阳市中心医院并不在内。”最后问到天马快递,但是其定向捐赠有重量限制,捐赠物资不到100磅,只能选择非定向方式,由他们决定捐到哪里去,并且快递需要先由波士顿运往其公司所在地后才可以继续运往中国大陆,中间又会浪费一周的时间。在前期准备材料无用、多次联系快递公司无果之后,邓雪萍老师找寻到了DHL特快,自己承担了所有的配送费用,联系当地邮局及搬运物资至快递点的事情由在国外的朋友一人完成。
“邮寄费用自己承担固然很贵,而我更担心的是卡在路途中,卡在海关,耽误时间。”疫情来势汹汹,邓雪萍时刻都在担心物资能不能够及时送达。在海关问题上,因为有很多海关需要的材料个人无法提供,于是她便委托了一个代理公司去处理海关问题,最终花费了4070.6元完成了快递、缴税通关的所有工作。在填写收件地址时写的是信阳市中心医院,故需要中心医院签字盖章,却无法联系到能够负责盖章的领导,后又重新填写相关材料,将进口改为个人名义才最终完成。“快递前几天到达中心医院。他们已经收到,应该是派上了用场。”这像是一份捷报,振奋了邓老师的心,前前后后为捐赠的忙碌顿时觉得“超值”,乃至甘之如饴。信阳市中心医院物资供应科在写给邓老师的感谢信中写道,“您的支持,是一缕阳光,让我们倍感温暖;您的善举,是一颗爱心,激励我们前行。您的支援与帮助,为我们战胜疫情增添了力量。”涓涓细流汇江海,拳拳爱心聚真情,正是这份爱激励着我们继续奋战。
寄语武汉 冬去春来
邓雪萍老师研究生就读于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她告诉记者,目前还有很多同学,老师和朋友在武汉隔离着。“我和他们会经常联系,无论是武汉本地人,还是新武汉人,都有着强烈的乐观主义精神,一切都会很快过去,武汉会恢复过往的烟火和热闹。”邓雪萍老师说,“大家都是命运共同体。一起加油!”“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从波士顿到信阳,空中距离万余里,124件医用防护服,在抗疫危难关头“雪中送炭”,邓雪萍老师带给我们的是一份希望,是同甘共苦的中国心。
众人感动 同事点赞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邓雪萍从未想过自己的捐助行为会被同事点赞和舆论称道,但身边的榜样已经成为影响着你我他向上向善的力量!让我们心手相牵,自觉向身边榜样学习,自觉从小事善事做起,就一定能走过这段不平常的战“疫”,拥有更加温情的生活!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云:善行无辙迹。邓老师不事张扬的捐助行为,在这个特殊的假期、特殊的情境里让我产生了很多思考。我们可能还没有说过一句话,但这并不妨碍敬意的产生;当我们在仰望他处的榜样时,倏忽间,榜样在身边的美好时刻就这样来临了。德不孤,必有邻。冬天是春天的序言,善良是美丽的伏笔,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这个特殊日子里留下自己最为宝贵的美好记忆和为他人、集体、社会无悔付出的情怀。———美术与设计学院 朱四倍
我们的社会从来不缺少感动,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感动则是一种震撼!我院邓雪萍老师此次购买捐赠防护物质的事迹,令我感动的同时多了一种肃然起敬的震撼,她不仅诠释了一名优秀共产党人的模范价值,更彰显了平凡人生的高贵和危难时期的伟大。为我们有这样的同事而倍感骄傲和光荣,让我们共同抗击疫情而团结奋斗。———美术与设计学院 邹东升
感动,是因为她平凡中的不平凡!她是一位文静、睿智、追求完美的年轻人,是一位踏实、敬业,深受学生爱戴的青年教师。关键时期她以其博爱的善举展示了一名共产党员家国情怀的责任担当和大爱风采,以她平凡的感动激荡着我们的心灵,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美术与设计学院 张伟
雪萍老师满腔热血,主动联系海外同学,自筹资金,克服种种困难,为信阳市中心医院捐赠防疫物资,一看到她的事迹,立刻被感动,为她点赞。———美术与设计学院 杨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