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人才培养是高校重要职能之一。近年来,我校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狠抓教风、学风建设,积极引导教师热爱教学、潜心育人,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当前,“有追求、懂礼仪、爱劳动、勤读书、强体魄”已经成为郑商学子的显著特征。“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为更好地展示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和优良学风,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力量,鼓舞更多学子奋勇争先、不负青春,本期推出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李秋格事迹报道。
李秋格:郑商“追时间的人”

青春是一场永不回头的旅程,有人活出自我,有人活出精彩。工商学院17级财务管理专业的李秋格,拿奖学金拿到“手软”,在大一就取得专业成绩第一名,大学期间共获得了4次一等奖学金、2次三等奖学金、2次国家励志奖学金和“省级三好学生”荣誉称号;课外积极参加学科竞赛,佳绩频出,在第十三届“新道杯”会计信息化竞赛中荣获国家特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省级三等奖、在“中兴杯”税务知识大赛中荣获省级三等奖。校内红歌赛、舞蹈赛、运动会、马拉松志愿者、助理辅导员,她忙得不亦乐乎;校外利用节假日,出纳、教辅、销售,各行各业的兼职为她“充电赋能”。2019-2020学年,李秋格以优异的综合素质荣获“国家奖学金”。
“证书达人”非一日之功
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的人才招聘会上,一家用人单位曾告诉李秋格这个大一“新手”:人的潜能是无限的,要相信,才有可能。李秋格从大一起就常去逛校内外组织的招聘会,提前了解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在招聘会上咨询了几次,我发现用人企业对个人实力是最看重的,其次是证书。看多了就知道我需要考哪些证书,向哪方面努力。”招聘会上的种种,让这个初入大学的“小白”大开眼界。回到学校,就抓紧制定了自己的考证计划。
早晨5点20左右,“滴滴滴……”,李秋格被闹钟叫醒,轻声下床洗漱后,小心翼翼地关上宿舍门,火速往教室赶。在去教室的路上,往往能看到国旗班升旗的画面,早上6点左右到教室,独自开始背书,诺大的教室和空荡荡的走廊因为她的背书声变得有人气儿起来,李秋格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学习是我们作为学生的首要任务,每个科目,每堂课,每次作业,都要认真对待。”上课前,尤其是专业课,李秋格都会提前熟悉课本章节目录,温习学习进度,预习好课程内容。课堂提问是李秋格最喜欢的环节,她珍惜课上的每个问题,有时候课上问不过瘾,下课继续,课间常常用来“开小灶”。课后,把知识点巧妙地用思维导图串联起来,定期复习。
一张张证书,一份份荣誉,讲述着李秋格的努力与付出,备考期间,室友说一天到晚见不到她人。李秋格回应:“我基本上从放学开始到晚上十点,都一直泡在图书馆里。每次备考证书的时候,我都会估算一下需要花费多少时间,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备考。”李秋格总说自己不是个聪明的人,学东西不牢固,老爱忘,因此会一遍一遍看,最多的时候一本书看3、4遍,知识就是靠这样长期的努力学来的。当我们问到“逼”自己这么紧的原因,李秋格说是性格使然,也有“学习委员”这个人设加持,自认为是个严格的学委,每次都会检查同学们作业完成情况:是否完成以及作业正确率,把学过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整理好,带着大家一起复习。大学期间,17财管3班“零挂科”,这与李秋格的班级学风建设是分不开的。
遇到短板就“死磕”
当大家都羡慕李秋格是个“考证传说”时,殊不知她也有考不过的“坎儿”。对英语成绩并不拔尖的她来说,大学英语四级是李秋格多次的“意难平”。前前后后考了三次,她决定跟四级“死磕”到底。“我去问了一些和我一样底子一般但充分备考的同学,他们确确实实分享给我了一些很实用的方法。”李秋格发现自己的短板主要是听力和翻译,针对听力,李秋格不仅把错题弄懂,选对的题她也一探究竟,既要知道为什么错,也要知道为什么对。每道题弄懂后,李秋格会针对听力题听第二遍、第三遍,晚上睡觉前,她都会躺在床上回想这套听力题,最多的时候一篇听力听了整整六天。翻译基础确实比较薄弱,她就认真写每套试题里的翻译,写完后专门跑到外语学院找苏晓玉老师批改,还让老师给自己打分。
在日复一日的细读精读“组合拳”下,李秋格终于在第四次英语四级考试中成功过线,了却了自己的“心病”,补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梦想的下一站通往彩云之南
“我身边的朋友基本上都去工作了,但我就是想考研,我想考云南大学,云南是个很美的地方。”李秋格高考后就有了考研的想法,去过招聘会发现大多数企业招聘时第一要求就是学历,就更坚定了考研的信心。“考研战线其实不能拉的太长,所以我在大一只是先把这个大目标确定下来,大一大二先去实现小目标,把想考的证考了,到大三再向这个大目标冲刺。”正是目标明确,规划精准,才让李秋格的大学生涯,一路繁花。
有了目标,就有了动力。李秋格在老师、学长学姐们的微博上“偷师”,学到了很多实用的学习技巧,根据自身情况不断修改,打磨出了一套秋格定制学习法。“人的记忆能力也都是有差别的,就像我早上背单词,不到一周基本上忘记一大半了,于是我开始摸索适合自己的记忆规律,效果会好很多。”
疫情期间,她找到了一个研友,两个人一起商量怎么分配时间,如何规划战线,相互鼓励。担心自己备考慢、内容掌握不扎实,李秋格也焦虑过,好在有个靠谱的研友,帮她不断调整。从备战考研到现在,李秋格已经整理了4个数学错题本,每做一种题型,完成一个章节后,她都会做好章节总结。李秋格说,即使没有成功“上岸”,至少自己努力过。
“你觉得难的别人也觉得难,所以不要畏难;你觉得简单的别人也觉得简单,所以不要掉以轻心。”李秋格,这位郑商“追时间的人”,正践行着这句座右铭,心怀梦想,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向自己描摹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