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薄楠林,艺术学院讲师,教学质量监控督导员,副教授。主讲《Sketchup》《Photoshop》《公园景观设计》等课程;近年来,先后主持参与省级课题2项、厅级课题28项、校级课题8项,横向课题3项,著作3本,获奖20项,发表论文13篇。曾获郑州商学院“优秀共产党员”“青年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等荣誉称号。因工作成效显著,被推选为2019-2020学年“三育人”先进个人及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优秀教师。
经历过“疫情”一课,更能站稳讲台

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2020年新冠疫情的出现,打乱了教师们原有的教学计划。在接到学校“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通知后,薄楠林便迅速投入到网课准备中。
2月初,疫情严峻,进行全面网络教学对老师们来讲是个挑战。过年回婆婆家是薄楠林家的传统,一年到头,男女老少都回老家过,就图个团圆。老家平常没人住,能用上的设备也就一台老旧的电脑,甚至不能联网,好在兄弟姐妹中也有老师要上网课,可以一起想办法。
薄楠林回想起那段经历,说:“当时我们就想到用手机分享热点来联网,所以抓紧在网上买了流量包,电脑问题解决了。能联网后,教材问题也随之解决了,我上网对比了多个版本的电子教材,找到了最接近教学大纲的一本用。但要录课的话,不还得有录播的设备嘛,简单一点的话就是找一个专业点的耳机,带收音的,当然也没有。从网上买的话,那时候过年加疫情,快递根本不往农村配送,我就想方设法借了邻居小孩儿打游戏的耳机,挺专业的,还能自动降噪,这样东拼西凑的吧,总算是把设备和教材弄齐了。”
过了设备关、教材关,还要过讲课关。学生张荣新细心地发现,薄老师几乎每个教学视频显示的时间都是凌晨。“我给你们讲讲我是怎么备课的吧。”她笑着冲我们说。
因为过年,一大家子都在老家,虽然不让亲戚串门了,自己家就够“热闹”的,光孩子就有十个。有四个已经上中学,大孩子就去大伯家,还有六个孩子正是闹人的时候,即便单独一个屋上课,也能听到他们在院子里哇哇乱叫,场面十分“夸张”。于是她就等老公和孩子都睡了,家里处于绝对安静的状态,大概晚上十点半以后起床,一直录到第二天凌晨四点半。“因为是录屏,就把时间录进去了,所以学生们看到的录播视频里的时间基本都是凌晨。”薄楠林解释道。这是录课部分,而直播课只能在白天进行,避免不了有孩子们“乱入”这样那样的噪音,“之前和同事交流,大家都有类似的困扰,比如正上着课,孩子推门就进,说‘妈妈,我的汤喝完了’,或者是我们开着会就听见很大的公鸡叫声,其实困难还是挺大的,但大家都是在非常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把课建起来,把教书育人的任务认真完成的。”在她看来,这些似乎不值一提。
“我们团队特棒”
用什么软件录?怎么录?看似普普通通的网课,实则包含着老师们太多“匠心”。薄楠林喜欢叫教研室“团队”,一提起团队,她连说了三个“特别棒”。
一月底,学校发通知要求“停课不停教”,全面开展网络教学。“我们以前也没用过钉钉,也没用过腾讯会议,很多软件都没试过,所以我们就自发地在自个儿家里开始连线。就是把教研室当成一个班级,大概十来个老师都参与进来,然后细细研究。”面对形式全新、软件陌生的情况,薄楠林说大家边测试边研究,都格外有耐心。比如“腾讯会议”有什么特点?“钉钉”有什么功能?“超星学习通”进行直播授课能否保存回放?戴耳机会不会突然没声音?老师们前前后后测试了很多次,还为此专门建了个群,把各大软件的使用方法、适用范围和特点总结出来、分享进群,在一点一滴的探索中熟悉软件、练就技能。
薄楠林介绍说:“我们老师测试得特别细,他们甚至发现耳机在测试前插上和测试后插上,声音就都是不一样的。还有测试的时候把耳机插上能听到声音,但中间把耳机去掉了,去掉之后在直播过程中你再插上这个耳机,耳机里边就没有声音了……我们会把测试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在群里及时反馈给大家。再有就是我们自己先测试,测试完了,上课前我们再邀请学习委员或班长,提前再测试。尽可能把问题想全面,在正式上课前解决问题。”再大的困难也不是困难了,因为她一直说“我们团队挺好的”,任何问题都是共同讨论,共同解决。截至正式上课的第一天,薄楠林带领团队成员录制了八个章节、近70个教学视频,完成了近400页PPT的制作,构建起了较为完整的网络教学课程流程。
严格把控每一堂课是我的责任
除了日常的授课,薄楠林还担任艺术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督导员一职。线下教学时,深入教室,检查教师们纸质版的各种资料,就能得到较好的监控督导效果。但线上教学一是无法直接进入教室,看不到老师的上课状态,也看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二是无法掌握老师们课程资料准备情况,质量监控难度较大。
“有问题,就会有办法”。自网络授课以来,为保障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正常运行,薄楠林与任课教师沟通后,由任课教师提供课堂链接,根据教学安排表参与到课堂中,查看教师授课状态、学生听课状态和师生互动环节等,进行教学检查。“因为你要去做质量监控,还想要监控出来一定的效果,这个挺难的其实。我们学院差不多将近一百个老师,上学期总共是有七十多门课,然后有七十多个班级,既要了解每个班级,也要关注每位老师。所以基本上一学年,除了自己上课,我天天都在看别人怎么上课。”薄楠林说。
同时在听课过程中,积极挖掘网络教学中优秀的典型案例,进行公开课教学观摩;对发现的教学问题如录播效果不够好、个别教师网络教学技能差等情况,提出合适的解决办法,如提倡直播授课、对教师进行技能指导、反馈教学评价并督导改进。此外,她还通过向学生发布调查问卷形式,辅助线上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以链接听课为主,问卷调查为辅,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得到了顺利开展。短时间内,薄楠林带领着各位教师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教学监控和院部教学反馈上的闭环监控,形成了艺术学院质监小组、课程组负责人、任课教师、班级学生信息员等人人关注教学、人人参与教学的网络教学质监体系。
当然,在日复一日的听课过程中,薄楠林也看到了很多“趣事”。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要求学生购买一些材料做模型,刚开课时,由于疫情原因,快递不派件,有个学生就跑到自己家的后山上去捡一些木棍儿、大家不用的易拉罐儿、饮料瓶、包装纸,利用废弃材料做模型。有一天学生去山上捡了根木棍拿回家了,她妈妈不知道是干啥用的,就把它当柴火给烧了。等到她拿木棍去做模型的时候,发现一截都是黑的,碳化了。还有正上着课,弟弟妹妹跑来捣乱的。这些“趣事”的背后,实则是教学过程的阻力,她却选择“笑对难题”。
“仰望星空千帆竞,俯首甘为孺子牛”。薄楠林说,十二年来最大的变化就是教师角色越走越深,讲台越站越稳。十二年,教书育人,三餐四季,初心不改。十二年,在教育的热土上,薄楠林一直以爱为根,以心促教,用行动将教学之路点缀得花香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