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在新闻标题中的使用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在新闻标题中的使用

□ 吴继娟

河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

[摘 要] 隐喻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抗“疫”新闻标题中,隐喻现象大量存在。文章通过抗“疫”期间的新闻标题实例,分析新闻标题中巧用隐喻的不同情况,总结得出新闻标题中巧用隐喻可以产生“使概念域之间联通,便于受众理解,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吸引眼球;使附加情感色彩更浓厚,表达强烈愿望”等效果。同时新闻标题巧用隐喻对新闻工作者的启发如下:一是要善于普遍联系,触类旁通,创新话语方式;二是要注意积累动词和名词词汇量,为语言创新奠定基础;三是要紧跟时代发展,说“时尚”的话。

[关键词] 抗“疫”;新闻标题;隐喻

[中图分类号] H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167(2020)16-0067-03

一个好的新闻标题对于一篇优质的新闻作品来说至关重要。笔者通过对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新华社三家主流媒体2020年2月份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新闻标题进行梳理,发现不少吸引人、宣传效果较好的新闻标题都存在一个共性 — —巧用“隐喻”。本文以这些新闻标题为例,具体分析在新闻标题中巧用“隐喻”的情况以及宣传效果等,以期对新闻写作者有所启发和指导。

1 新闻标题的重要性和“隐喻”的概念人们在阅读一篇新闻时,首先看到的就是新闻标题,它就像是新闻的眼睛,只有好的标题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文章内容增色,吸引读者阅读。尤其是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新闻标题对受众产生的第一视觉冲击,对文章的传播速度和阅读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标题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新闻作品的整体质量和受欢迎程度。因此,新闻标题对于一篇新闻作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新

闻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尤其需要重视的一环(王永亮,2019)。

隐喻,本是修辞学上的一个概念,是“比喻”的一种,又叫“暗喻”。它的表现形式是本体和喻体之间不用“如”“像”之类的喻词,而是用“是”“成为”等动词来联系。

例1:晚会现场成了音乐的海洋。

20世纪90年代,我国语言学界开始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笔者这里要说的“隐喻”是一种认知概念,是认知语言学领域很重要的一个理论,本质上是指运用一种概念来表达另一种概念的思维方式。更确切地说,是指两个概念域或认知域之间的映射,映射的动力来自两个概念域之间的相似性 (季媛媛、李瑛,2017)。隐喻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而语言又是人们描述客观世界的载体(王永亮,2018)。因此,隐喻现象在语言世界中无处不在,例如,在“这个女孩的笑容真甜”这一句话中,“甜”本是用在味觉概念域里的词,这里用来形容笑的表情,就是把味觉感受映射到了视觉感受,从而让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可感受度更强。

2 抗“疫”新闻标题中巧用“隐喻”的情况通过对《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新华社三家主流媒体2020年2月份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新闻标题进行梳理,笔者发现在一些较为出彩的标题中存在着“隐喻”现象,以下分类进行总结。

2.1 将整个疫情防控工作比作战争的军事隐喻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战争本来是军事领域的一个概念,指两方或多方发生的冲突行为,它的核心意思是敌我双方进行激烈而严肃的斗争,最终决出胜负。而人类对病毒的反抗也体现出这个核心意思,因此两个概念域就可以很自然地进行映射,人们习惯上把疫情防控称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还有类似的表达,如:

例2:这一仗··· ,我们必定赢!

《人民日报》(2020年02月14日02版)

湖北孝感:疫情防控进入“全面总攻···· ”

新华社(2020年02月17日)

筑牢首都抗击疫情人民防线··

《光明日报》(2020年02月13日01版)这场“战疫”,习近平这样排兵布阵····

新华社(2020年02月13日)

“这一仗”“全面总攻”“筑牢防线”“排兵布阵”等词语都是和“打仗”有关的军事用语,用在这里都是基于将疫情防控隐喻为一场战争,这在整个疫情期间的新闻报道里是较为普遍的一种用法。

2.2 巧用名词性成分的隐喻

在这些标题中,有一部分是通过灵活运用名词性成分,从而形成概念上的隐喻,达到提升表达效果的目的,例如:

例3:不要沦为“谣言传染病····· ”的宿主 ···

《人民日报》(2020年02月07日16版)

例4:社区抗疫的“定海神针···· ”

《光明日报》(2020年02月18日10版)

例5:记者蹲守温州:体会一座静默城市

的呼吸··

新华社(2020年02月06日)

例3将病毒传染的概念隐喻到谣言传播的概念,例4、例5都是将与物体相关的概念隐喻到与人相关的概念中。

2.3 巧用动词性成分的隐喻

有一些标题是通过动词性成分的灵活运用实现隐喻,例如:

例6:“冰封”的武汉开始融化·· 了

新华社(2020年02月23日)

例7:2020无法重启·· ,我依然流泪热爱

新华社(2020年02月21日)

例8:激活潜力 迎接消费市场春回大地····

《光明日报》(2020年02月27日 01版)

例6、例8是将大自然的现象分别隐喻到“城市”和“经济市场”这两个事物上;例7将电子产品的用语隐喻到时间概念上。

2.4 巧用动词和名词搭配的隐喻

运用动词和名词的组合搭配来实现隐喻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情况,其中,“动词+名词(宾语)”的组合情况占据大部分,例如:

例9:打好·· 防疫复工组合拳 ···

《人民日报》(2020年02月25日07版)

例10:防控疫情,下好·· 全国一盘棋 ···

《人民日报》(2020年02月19日05版)

例11:抗疫也要戴好·· “心理口罩 ·· ”

《光明日报》(2020年02月20日 09版)

例12:面对疫情 我们如何提高·· 心理免疫力 ···

《光明日报》(2020年02月20日 16版)

例13:用“心”守护,筑牢·· 抵御疫情的心理堤防··

《光明日报》(2020年02月11日 07版)

例9是将打拳的概念隐喻到“统筹抓好防疫复工各项工作”的概念中,例10是用下好棋的说法隐喻打好疫情防控全国战,例 11、12、13则是分别将有实物的概念隐喻到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概念域。也有“名词 (主语)+动词”的组合情况,例如:

例14:“五朵金花···· ”绽放 ·· 一线

《人民日报》(2020年02月20日01版)

将花儿绽放的概念隐喻到人在抗“疫”一线战斗的情景。

2.5 其他情况

还有一种情况是用连贯的整体事件隐喻另一个整体事件,例如:

例15:在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

··········

《光明日报》(2020年02月15日 01版)

用“在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隐喻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经受考验,获得好成绩,给人民满意的交代。

3 新闻标题巧用“隐喻”的作用及对新闻写

作者的启发

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在人类语言中有较普遍的体现,运用在新闻标题中会起到理想的表达宣传效果,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3.1 概念域之间联通,便于受众理解隐喻是不同概念域之间的映射,且概念域之间具有相似性。例如例11中,疫情防控期间,全民都需要戴口罩保护自身安全,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但是很多人只关注身体健康而忽略心理调节,所以这里将真实的戴口罩概念隐喻到心理上的戴口罩,非常巧妙地表达出,人们在疫情期间除了保护身体健康外,也要注意心理健康和卫生。用人们熟知的概念解释相对不熟悉的概念,这样就能使读者更加轻松而准确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 (邓漪涟,2012)。

3.2 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吸引眼球隐喻是用“此概念”表达“彼概念”,因此不同概念域之间的结合常常会产生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表达。例3中,众所周知,新型冠状病毒通过中间宿主从自然界传播到了人类身上,而谣言的传播也正如病毒一样通过人和人之间的传递扩散开来,对比病毒传染的方式,人也可以说是谣言传播的中间宿主。这里把病毒传染的概念隐喻到谣言传播的概念里,一方面话题都属于疫情范畴,另一方面在传递给读者病毒知识的同时也引导大家不信谣、不传谣,做理性公民。这种新奇的表达方式更加生动形象,作为标题必然会吸引读者阅读。

3.3 使附加情感色彩更浓厚,表达强烈愿望不同概念域之间的隐喻有时也是人类表达某种强烈愿望的表现,例7中,“重启”一词本来是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出现故障时重新启动使用的意思。这里隐喻到人们对时间的愿望,希望2020年能够从头再来,而这种愿望根本上不可能实现,所以产生的情感色彩是很浓烈的,表达特殊时期人们非常复杂的心情。

隐喻在新闻标题中的巧用会产生不同寻常的表达效果,新闻写作者应当从中吸取经验,用于写作当中,从而生产出更加优质的新闻作品。笔者认为应当从这几方面加强练习:一是要善于普遍联系,触类旁通,创新话语方式。隐喻运用的前提是不同概念域之间存在相似性,因此,人们在工作生活中要善于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并大胆运用到语言当中,学会说新奇的话。二是要注重积累动词和名词词汇量,为语言创新奠定基础。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语言中的隐喻较多都是依赖于动词和名词实现的,因此要想词语和词语的组合产生新奇的表达效果,前提是我们本身要拥有丰富的词汇库,为语言创新提供可能性。三是要紧跟时代发展,说“时尚”的话。语言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发展的,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语言特点,我们要能跟上时代并灵活运用新兴的网络语言。

4 结语

隐喻不仅是修辞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认知语言学领域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而新闻标题作为在一篇新闻作品中起至关重要作用的部分,也普遍存在隐喻现象。笔者分析了抗“疫”新闻标题语料中的隐喻现象,分析了隐喻对提高新闻标题表达效果所起到的作用,希望借此抛砖引玉,能给更多新闻写作者以启发,让他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 —

参考文献

[1] 邓漪涟. 从认知角度浅析新闻标题中的隐喻[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51-52.

[2] 季媛媛,李瑛. 中国认知隐喻研究综述[J].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1):252-257.

[3] 王永亮.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之旅 — —聚焦读者的文化意识及翻译作品出版的营销策略[J]. 出版发行研究,2018(4):59-63.

[4] 王永亮. 互动协同评价模式下的高校英语写作教学— —基于学习者认知的视角[J]. 英语广场,2019


(责任编辑:张媛媛 赵雪纯)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