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先生 永远的怀念
我国当代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京剧艺术家欧阳中石先生,于2020年11月5日凌晨3时18分,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溘然长逝,享年93岁。噩耗传出,连日来,各种媒体和微信朋友圈铺天盖地的发布讣告,开展各种形式的悼念活动,缅怀先生为我国教育事业、为当代书法教育事业的创建与繁荣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
一辈子的“教书匠”
欧阳中石先生1928年生于山东泰安,早年就读于泰安市粮食市小学,后转至济南制锦市街模范小学、济南济美学馆(现济南五中)、济南省立一中(现济南一中)就读,1948年中学毕业后在济南永长街回民小学任教,教过小学的各个年级。1950年考入辅仁大学哲学系,1952年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修中国逻辑史。
1954年先生大学毕业后,先后于通县师范学校、通县二中、北京171中学任教,从事基础教育长达28年,教授过语文、数学、历史、物理、化学、体育、美术等课程。他教的各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在长期从事中学教学的实践中,他以敏锐的眼光和明辨的思维,以及对中国语言文字特点的把握,对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独到的思考,提出了语文教育改革方案,并进行试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全国许多中学按照他编写的教材,进行教改实验,其成果被收入《北京市语文教学五十年》。
1981年调入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学科教育、逻辑学。1985年在全国率先创办了成人书法大专班,之后又将书法教育发展到本科、硕士,1993年担任我国第一位书法艺术教育专业博士生导师。1998年出任博士后研究人员合作导师。先生是德高望重的大家,他最自豪的是教师这一职业和称号,许多人称先生为“大师”,先生总是幽默地说,“你把我说小了,我比大师大,我是老师”。他始终认定自己就是个普普通通的“教书匠”,并把毕生精力全部奉献给了他钟爱的教育事业。他曾自作《中石自况》诗:“普普通通一教师,平平淡淡自无奇,无奇不意非无意,正是无奇正是奇”。先生曾先后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人民教师”荣誉称号,在学校举办的表彰会上,先生手书斗方“模范教师这份殊荣应当属于我们这个集体”,并将荣誉证书和奖章捐给学校。
先生从教60余载,先后教过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从大专、本科、到硕士、博士、博士后,先生从教的经历,在国内可能是绝无仅有的。
当代书法教育的开拓者
上世纪八十年代,社会上兴起了学习书法的热潮,先生以富有前瞻性的思考和极大的勇气,与许多有识同道通过上下奔走,游说呼吁,1985年开中国当代高等书法教育之先河,创办了成人书法大专班,首批向全国招收近百名学生,在当时办学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先生以他在书法、国学等方面的精深造诣,严谨求实的治学方法,循循善诱的师者风范,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书法教育与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国家和各省市书协的核心骨干。
先生呕心沥血,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书法教育中,使首都师范大学形成了我国高校第一所从大专、本科、到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中国书法教育体系,成为我国书法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他的倡导下,2005年首都师范大学建立了“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及中国大学第一家“书法文化博物馆”。以欧阳中石先生为旗帜的当代书法学科,为我国的书法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开创性地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以书法为研究方向而设立的博士学位授权点;第一个书法专业博士后流动站;教育部第一个书法类艺术师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中国书法学科中唯一国家重点建设学科;第一个省部级重点学科等。先生带领团队,编辑出版了关于篆、隶、楷、行、草各种字体和书学历史、书学理论的一批教材。先生一向主张书法艺术要符合时代要求,为时代发展服务,并提出了“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采、切时如需”书学理念。先生连续担任五届全国政协委员,20多年来以个人或与他人联名提交的有关教育、文化、书法等方面的提案97件,对于推动书法文化在当代的繁荣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先生八十多岁高龄时,依然活跃在教学、科研、创作第一线。2012年后,先生先后在北京、青岛、邹平、泰安、潍坊等地创办“弘文书苑”,大力传播中国书法文化。2013年先生作为首席专家为教育部主持制定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2014年先生不顾已86岁高龄,用一个多月时间从浩瀚的中华经典中,选出最具有代表性的60余则中华美德古训书写,“欧阳中石书中华美德古训展”在国家博物馆隆重举办,之后展览又在山东美术馆、北京高校等展出,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反响。同年底,参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受到总书记亲切接见。先生对我国书法学科的建立、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为中国书法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是当之无愧的当代高等书法教育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也是当代书法繁荣发展的主要引领者和重要推动者。
当代著名的文化大家
欧阳中石先生之所以成为当代德高望重的大家,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先生博学多才,在国学、逻辑、戏曲、书法、音韵、绘画等方面均有精深的造诣,是一位文化大家,在当代很少有人能与他比肩。
欧阳中石先生自幼学习书法,先从师武岩法师,后又师从吴玉如,其书法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格调清新高雅,俊朗而又飘逸,自成一家的独特风格,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他将教学与研究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数十年来,先生主编、撰写《中国书法史鉴》《书学导论》《学书概览》《中国的书法》《书法与中国文化》《文化漫谭》等40余部书法文化研究方面的学术论著,以及《中石夜读词钞》《中石钞读清照词》《道德经》等书法集。2002年先生荣获中国书法家协会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特别贡献奖”,2006年获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
多年来,先生先后为人民大会堂、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部等部门以及国家重大事件创作艺术精品数十件,为全国多所大中小学、文化机构题写名称、校训,为泰山、峨眉山、岳阳楼、黄鹤楼等名山大川、风景名胜,创作了数百幅书法精品,为装点祖国的美好河山作出了独特贡献。
欧阳中石先生还是一位京剧艺术家,他9岁登台演出,15岁拜京剧须生大家奚啸伯为师,是奚先生的嫡传,曾长期协助奚啸伯先生工作,对“奚派”艺术的完善有着重要的贡献。早年他曾受邀“下海”进入专业剧团,但先生婉言谢绝了,因为他更热爱教师这一行。先生把京剧作为一门学问,举凡京剧的历史渊源、音韵、各派艺术特色及表演实践等都有专门的研究,在京剧表演方面,先生演唱委婉细腻,雅逸脱俗,先后录制出版了《中石唱念自娱》《白帝城》《乌龙院》《武家坡》等音像作品,被聘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专业博士生导师,当今京剧界的许多知名演员都常来先生家中请教京剧方面的问题。可见,先生在京剧方面的造诣和研究之深,在京剧领域具有的名家地位和影响力。2013年先生荣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第二届“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
先生治学严谨,早年在北京大学主修逻辑专业,师从金岳霖等前辈学者,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编或参与撰写了《中国逻辑史》《逻辑》《中国逻辑史资料选·先秦卷》《中国逻辑思想史教程》等学术论著和教材。先生追求博高深寔,集凝贯通,工于诗词曲联,撰写并书了《中华颂》《齐鲁颂》《泰山颂》等诗篇,颂扬祖国的繁荣昌盛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抒发自己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先生题词多为独创,体现了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先生还雅擅丹青,受齐白石先生沾溉,时有兴致,吟诗作画,画风活泼,题材清新。
质朴低调的大家
先生是德高望重的大家,却始终淡泊名利,为人低调,生活简单,待人谦和。他一生历经坎坷,却始终心胸豁达。44岁时他为抢救被汽车撞倒的小女孩,左脚趾被汽车碾压造成无菌性坏死,落下残疾,从此就拄上了拐杖。48岁因积劳成疾突发脑血栓,脸部留下了半瘫。66岁又突发脑溢血,留下“偏盲”后遗症,两眼右侧盲视,视野只限正常人一半。所有这些,给他的生活事业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但先生始终以积极的心态、顽强的毅力高负荷地工作,每天日程总是排得满满的。一进先生的家,就看到一块小黑板,上面密密麻麻地记着活动安排。只要先生在家时,每天从早上8点到12点多,下午从3点到晚上6点,家里客人总是一拨儿接一拨儿的,有全国各地、社会各界来看望的,也有以往的学生来请教问题的。先生知识渊博,思维敏捷,有一般人不可及的聪颖、智慧和幽默,家里总是洋溢着欢声笑语。虽然先生80多岁,仍反应极快,思维毫无迟钝,和先生交谈即使专心致志,一般人有时也很难跟上先生的思维。
先生处世恬淡,朴素超脱。许多媒体要采访先生,他则是能推就推。一家电视台要拍一部先生的电视专题片,编导的脚本全部写好了,最后先生拒绝了。2014年应邀在国家博物馆举办中华美德古训展,先生坚持不写自己的名字,最后经多人作工作,才勉强同意。多年来,先生一直住在学校教职工宿舍楼,不大的客厅里堆满了书,从拥挤的客厅到卧室,只能侧着身过,客厅桌子旁摆了几把椅子,来客多了坐不下,只能有的站着。有人问先生,现在许多教师都在外面买了宽敞的商品房,您何不考虑置换一下。他笑着说,当了一辈子老师,就是愿意和学生在一起,住到外面房子大了,学生来我这儿就不方便了。先生平时很少外出吃饭,即使赶上饭点,对方也准备了,他也坚持回家吃饭。2013年先生去青岛参加活动,在火车上吃午餐,两个大烧饼就着茶水,就是一顿饭。先生所到之地,对方盛情款待,他只爱吃凉拌白菜心、花生米、馒头和地瓜。
先生在生活上对自己要求极其简单,但凡是公事却有求必应,对生活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欧阳先生捐资设立了“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学奖”,在曾经就读的中小学设立了“春晖奖学金”。他先后为汶川地震灾区、济南儿童福利院捐款。近年来,欧阳先生累计捐赠一千余万元,尽自己所能服务人民,造福桑梓,回报社会。
欧阳中石先生的一生,是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一生,是为创建当代中国高等书法教育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是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呕心沥血的一生。先生的道德情操、人格魅力、书法艺术、学术造诣、社会贡献及影响,在当代举世公认。他的逝世,是我国教育界、书法界、艺术界的重大损失。他为我国当代高等书法教育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将永远成为中国书法史上光辉的一页,他那俊朗飘逸、古朴雄厚的独特书体,将永远铭刻在祖国的大美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