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向荣与北师大人的追梦方阵

●201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群众游行总导演
●2008年曾担任29届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策划及导演


俊朗帅气的面庞,潇洒挺拔的身姿,岁月似乎没有在肖向荣的身上留下太多痕迹。他仍保有那份少年独有的锐气,带着艺术家专属的睿智,谈吐之间,张弛有度、风趣幽默。那些闪着光的履历并未让他懈怠停滞,反而为他平添了许多意蕴积淀,精益求精成为他创作生涯的生动注脚。
谈及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他说,回归群众、回归真情、回归素朴是整个创作团队和北京市执行团队所持的共同理念,要让群众游行成为一幅流动的史卷。
梦回国庆游行,难忘26号方阵
“26号方阵出来的时候,色彩的张力和年轻人的活力一下子就表现了出来,非常独特。”这是新中国70华诞国庆群众游行总导演肖向荣对26号“立德树人”方阵在国庆游行排演期间的评价。今年8月14日,肖向荣在验收26号方阵时,也没想到这些每天在学校里背着书包匆匆而过的身影,在国庆方阵中竟然如此闪耀。
26号“立德树人”方阵是首都教育系统承担的重要任务之一,由北师大校本部师生1032人、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师生400人、市委教育工委组织的首都“大中小幼特”学校师生800人,共2232人组成。导演组在创作过程中不断破题,充分回答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几个问题。除了全面衡量德、智、体、美、劳几项标准,肖向荣希望师生们也有所表达,突破过于整齐划一的队形限制,把青春灵动的风貌和情怀放在教育的篇章里。他想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看到中国师生群体的表达,看到教育代表性的旗帜,看到未来教育的方向。
“我们都是追梦人,千山万水,奔向天地跑道……”方阵中的师生代表们挥舞着校旗,簇拥着彩车,在青春的歌声中奔跑。这个动作的设计灵感其实是偶然所得,八月某天,肖向荣在艺术楼舞蹈室里望见同学们正坐在西操场的草坪上非常认真地重复一个动作,一张张生动而又投入的青春面庞瞬间激发了他的灵感,他立即给行进指挥长打了电话:“一群年轻的追梦人为什么不能跑起来呢?”于是就加了些跑动的动作,方阵形态就这样一点一点变得更鲜活,更富青春朝气。
从一个理念的表达到一场视觉的呈现,这中间是精心的策划和一次又一次的提炼打磨。在方阵主要元素间的呼应配合上,肖向荣着实下了不少功夫。彩车上,硕果累累的“知识树”代表教育培根铸魂的希望;数据链组成的树干上耸立着层层叠加的“教育云”,意味着整个教育的网络化,每一个云朵都象征一个云教室,希望慕课等新型教育形式能够覆盖国家各个地区;“打开的书本”不仅体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教育成就,也是终身教育概念的延伸;大中小幼特的全面覆盖也展现着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公平。方阵中,师生们带着五彩斑斓的手套挥舞着双手,像星星一样灵动地闪烁着,共同描绘教育的现在和未来。三尺讲台系国运,在26号方阵的车上车下之间,教育的多样性和生动性由此展开。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自6月25日组建完成、7月22日开训以来,以北师大师生为主体的26号方阵战骄阳、斗酷暑,总共经历了4次凌晨两点合练,3次长安街通宵合练,近300个小时的分单位训练、师大校区和军训基地合练、良乡机场和阅兵村联合演练。无论是国庆当天还是前期排演,其呈现效果都让作为北师大人的肖向荣感到骄傲。
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第一次联排,由于场地条件不是很好,师生跑过观礼台时,扬起了满地的黄土灰尘。但他们丝毫不受影响,还是边唱边跳,最终以饱满的状态赢得了方阵第一名。还有一次三分指验收正值雨天,师生穿着简易雨衣在雨中进行适应性训练,两遍训练后,雨越下越大,大家却一致决定不休息,继续验收。为了保证效果,他们纷纷脱掉雨衣,高涨的士气在方阵中迅速扩散,“脱雨衣”变成了“撕雨衣”。无畏困难的豪情让他们一次性成功通过验收,再次取得了第三分指第一名(95.6分)的好成绩。“撕雨衣”精神令肖向荣动容,他说,这就是敢于担当、敢于奉献、舍我其谁、永争第一的北师大精神。
没有支点,但有民族自信的支持
国庆游行看似是一个为祖国庆生的大派对,但更深层的意义是向全世界昭示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在各个领域的举措和成就。
从2018年11月接到任务、大年初五即开工,截止到国庆结束,肖向荣带领群众游行核心导演组参会530次,编导组参会122次,往往一天就要奔赴一南一北。最远的一次,肖向荣从北京的几个训练场开了200多公里回到指挥部,尽管已是凌晨一点,但是为了第二天的训练,还是继续开会修改方案。“一天几万人在训练场上等着,我们必须做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能辜负群众的信任。”
国庆游行在白天,没有灯光,没有特效,没有烟火,张艺谋导演曾对肖向荣说:“你这个调度想要达到最后的效果太难了,那些你最擅长的大型舞台装置都没有,你都没有一个支点。”这对于十年前的肖向荣来说也许会有些艰难,但是在今天,他有信心完成这些。
一般情况下,艺术创作更多考虑个人审美品位,具有个人探索性。但是将大众艺术放在国家需求上来说,肖向荣认为他参与创作的每一次大型活动亦是他的一个重大节点。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到国庆60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2016年G20杭州峰会文艺晚会,再到今年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这每一个重要的节点都影响着肖向荣的创作理念。于他而言,变化不仅在于阅历的增加以及对世界认知的不断更新,更重要的是国家和人民群众给予创作者们越来越充分的民族自信。“整个国家的心态和艺术创作者的心态是互相影响的。因为国家自信,群众也更自信,我们的创作心态也会因此比原来更加放松。这些国家层面的大型创作不是依靠个人独立完成的,它是为全体中国人共同梦想创作的,需要群众的努力。”此次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的创作理念也由此展开,肖向荣将它总结为———回归群众。“谁的故事谁来讲,回归群众、回归真情、回归素朴。”
每一代人都能从游行中找到代入感。在国庆如此大的舞台上做大型公共艺术,在短短的几十分钟里展现新时代中国的风貌,如何让表演更丰富,更具科技感和人文色彩,如何调动10万群众,既是难点,同时也转化为肖向荣最为自信的一点。整体框架搭建完成后,再加入10万人的队伍,立刻形成了化学反应。肖向荣认为,正是因为国力强盛,国民真正获得了幸福感,民族自信才得以提升,达到形态上的松弛,而群众最自然的表达,展现的正是中国当今崭新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