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科院四位教师参加第35次南极科考

简短说明
消息以简明的文字报道了北师大生科院张正旺、邓文洪、夏灿玮和雷维蟠四位教师参加第35次南极科考,为我国南极考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事迹。表述准确,逻辑清晰,展现出北师大优秀学者不畏艰苦,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本报讯 北师大生命科学学院张正旺、邓文洪、夏灿玮和雷维蟠4位教师参加了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分别对中山站、长城站、罗斯海新站及阿蒙森海区域的鸟类资源与生态习性进行调查研究和监测。生命科学学院教师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远征南极参与科考活动,近三年连续参加南极科学考察。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4位教师同时出征,分别在4个考察站开展南极鸟类生态学研究。
  此次是张正旺教授第三次参加南极科学考察。在中山站实地观测和记录各种鸟类525巢,发现该地区为雪鹱、黄蹼洋海燕和南极贼鸥的主要繁殖地;采用红外相机等技术成功监测了南极鸟类的活动规律,发现雪鹱和黄蹼洋海燕在繁殖期的活动高峰均在夜间,且天敌捕食、极端气候和人为干扰是影响鸟类繁殖和种群发展的主要因素。他建议只有进一步减少人为活动、大力加强南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保护,方能为南极鸟类资源长期存续和发展提供保障。
  此次是邓文洪教授第二次参加南极科学考察。本次的主要任务是调查阿蒙森海区域内的鸟类和哺乳类物种多样性和分布模式,记录沿途和各站位观测到的鸟类和海洋哺乳动物种类、数量、群体大小、地理坐标、行为、距船只的直线距离与冰区距离等。本次共记录了包括图像和地理分布数据在内的29种鸟类和5种哺乳类信息,记录到的鸟类占南极鸟类物种多样性的60%以上。新发现了白头圆尾鸌、克岛燕鸥和白额燕鸥3种鸟类,弥补了以前在阿蒙森海区域缺乏的科考记录,并补充了它们在南极陆缘海的新分布区。
  夏灿玮副教授参与罗斯海新站企鹅聚居区的保护区选划项目,在难言岛从事鸟类调查和行为监测的研究。通过GPS追踪器和心率监测仪探究了极昼环境下鸟类的活动性和生理状况的日节律,这些研究有望为罗斯海新站的鸟类监测和保护区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雷维蟠博士对南极长城站地区的鸟类进行调查和监测。通过实地考察,共记录鸟类4目7科15种,其中13种鸟类在长城站地区繁殖;首次采用巢温度记录仪对南极鸟类的活动规律进行了监测,获得了巨鹱、贼鸥和黄蹼洋海燕的孵卵活动的温度曲线。
  生科院4位教师在南极考察期间不畏艰苦,勤奋工作,出色地完成了相关的科考任务,为我国南极考察事业做出了贡献,也为学校增添了光彩。中国南极考察站曾在元旦期间给学校发来感谢信,认为我校教师知识渊博、工作勤奋,善于合作,体现了北师大优秀学者的风貌。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媒体也曾对他们的考察工作进行了多次报道。 (生命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