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的历史见证珍贵的党史档案

陕北地区,是黄土高原上一块神奇的土地。它不仅是陕西省建党最早的区域之一,而且是土地革命时期陕北和西北两块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地带,同时也是中共中央和工农红军长征后的落脚点和全面抗战的出发点,又是解放战争的总后方。陕北地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历史地位。学界对于延安时期的党史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但是对于稍早于延安时期的陕北早期党史的研究却十分薄弱,比如学术界对陕北地区党团组织建立的大致状况等基本问题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当时不可能留存系统完整的档案;二是关于李子洲等陕北建党的关键领导人的活动记载也很缺乏;三是马克思主义在陕北地区早期传播的历史见证人一直未能充分发掘到。这些客观原因都严重限制了对陕北早期党史的深入研究。所幸的是,这些谜团和缺憾被刚刚印刷出版的《陕北早期党史资料》得以揭开和弥补。

《陕北早期党史资料》作者是陕北早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赵通儒。该书手稿写成于1958年,由于历史原因,被尘封多年,差一点就淹没在历史的故纸堆里。2007年,延安文学杂志社社长魏建国在档案馆查资料时,偶然发现了此手稿。后来他通过逐字逐句的阅读和录入电脑,并抱着投石问路的想法将全部资料分12期在2011年至2012年的《延安文学》杂志上连载,出乎意料地引起了全国各界人士强烈反响和如潮好评。又经过多年的辛劳和曲折,2018 11月,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赵通儒著、魏建国整理的总计31万多字(赵通儒原书稿约22 万字,后又加入了魏建国先生撰写的《概述》《赵通儒传略》和《后记》等)的《陕北早期党史资料》(以下简称《资料》)终于和广大读者见面了,整个写作、出版过程历经了曲折艰辛,对广大陕北党史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讲确实是一件幸事。

赵通儒,男,字仰普,陕西安定(今子长)人,1910年生,1924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是陕北入团最早的十人之一,次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担任中共绥德地委常委、青年委员兼团委书记、陕北特委农运委员兼绥德县委书记、兼任清涧中心县委书记,后来他领导解放了瓦窑堡,迎接党中央的到来,并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办事处秘书处处长、北方局赴陕北特派员、陕甘晋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陕北省苏维埃秘书长兼国民经济委员会主任、瓦窑堡市副市长。他曾在北平大学学习过五年,积极培养和输送了大量干部。他还是陕北同国民党进行统战工作的开拓者和我党少数民族工作的开拓者,解放后被任命为最高人民检察署西北分署秘书长。因曾在国民党榆林监狱中遭受三年的摧残,大脑被注入毒剂,导致他后来有了严重的幻觉,患上了严重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他对中央重用起义人员的政策有异议,因此被视为“对组织不满”,受到严肃处理,后又经中央批准,将其开除党籍。19548月,他被送回高干休养院休养,在此期间,他写下大量珍贵的党史资料,将中共在陕北的早期奋斗历史完整生动的记录下来。后来,他又因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记者写了内参,将他卷进了政治争论中,取消了干部待遇,被当地公安部门严格限制行动。“文革”中受到迫害,1969年去世,终年60岁。19809月,中共子长县委对赵通儒问题进行了复查,做出了撤销“以法拘留呈捕”和“右派、劳教”的错误决定,恢复他的党籍和荣誉。

回顾赵通儒老先生的一生,可以说既是波澜壮阔、轰轰烈烈的一生,又是曲折坎坷、令人扼腕叹息的生。他为陕北早期党的建设、干部培养、民族工作、统战工作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是陕北早期党的历史的参与者、见证者,并通过优美的文笔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党史文献资料,这也见证了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的精神和风骨,值得后人永远学习和怀念。

《资料》全书包括总论、陕北党组织七次重要会议情况、陕北各县早期党的活动等三大部分,共25篇内容,具体包括:中国共产党在陕西的早期活动、国民党在陕北各1篇综述,赵通儒曾参与筹备和主导的陕北党组织7次重要会议情况各1篇,延安以北的陕北16个县早期党的活动情况各1篇。主要内容可分为:陕北社会状况、党在陕北的诞生和发展、陕北特委早期主要活动和党史重要人物等四个方面。整理者魏建国后来又加入了3篇内容(前文已有述及)、165幅人物肖像、其他图片50幅,丰富和完善了《资料》。通览全书,笔者认为具有以下重要的学术价值:

第一,填补了西北特别是陕北早期党史研究资料的空白。尽管对于陕北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理论界和全党都有完全一致的认识,也出了一些零星的成果,但是不成体系,也没有令人信服的著作全面反映中央到达之前陕北党的奋斗历程的著作。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陆续出版了一些历史当事人的回忆录或者传记,但是意识形态的说教多,让人心服口服的一手资料少,后人对于这段奋斗史始终不能全面了解,很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还存在诸多的争议。学术界亟需要对陕北早期党史能起到正本清源的权威著作。赵通儒的《资料》作为革命亲历者的第一手回忆材料,史实细致详尽,资料弥足珍贵,它的出版对陕北乃至整个西北革命史、党史研究及有关人物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二,拓展了党史研究的新领域。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人物的亲历回忆往往包含了一个时代的历史走向和重大事件的演进过程。《资料》从中共党史的角度,作为革命亲历者,作者全面真实地记录了中共在陕北诞生和发展壮大的完整历史,全景式地展现了清末民初陕北社会画卷,全书提及真实人物600余人。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陕北诞生的深远历史背景,并由此深刻揭示了陕北为什么会成为中国革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的根本原因。因此,像《陕北早期党史资料》这样的第一手史料,必将起到回归历史本源和资政育人的作用。

第三,重新构建了客观的历史记忆。《资料》一书从社会学的角度,以平民的视野,各管真实地记录了清末民初陕北的自然环境、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真实状况。通观全书,作者从大体从两部分来述写历史,一是陕北早期各县的社会状况,二是中共在当地的发展历程。该书寓史于人、于事、于社会,在平静的记叙中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鲜活史料,将陕北各县的民情也写得入木三分,明晰地指出了当时陕北人民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展武装斗争的社会历史原因。作者也记录了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运用“墙报”、秧歌等生动的事例,还深刻总结了陕北早期党组织在培养妇女、使用妇女干部的经验教训,甚至通过对延长石油厂厂长的回忆,充分说明了陕北早期的共产党人为了发展民族工业曾经做出的巨大努力,这都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现场感,重新构建了客观的历史记忆,堪称为社会历史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此外,作者的学术水平和理论素养非常高,整部著作理论准确,文笔流畅,详略得当,条理清晰,对敌我双方各色人等描写特别传神,还记录了很多已经失传的奇人异事,可读性很强。尽管这份珍贵的陕北早期党史资料,推迟了一个甲子才得以公布于世,但是它的史料价值和作用将日益凸显。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