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唤担当,做守护生命的点灯人

记药学院2018级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杨康

这个寒假, 注定是不平静的 。 

新型冠状病毒 引 发的肺炎带来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打乱了我 们所有的 生活。 逆境唤担当 , 在全国 上下众志成 城、 共同 抗“ 疫” 的 关键时期, 中 央民族大学的 青 年学子弘扬奉献精神, 投入到打赢疫情防控的人 民战争、 总体战、 阻击战中 。 他们选择离开家人 逆流而行, 选择挺身而出 迎难而上, 选择做守护 生命的 点灯人。 

主动请缨,不做“旁观者” 

杨康就是其中 之一。 杨康是药学院 201 8 级 中 国 少数民族传统医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 一 位土生土长的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杨店镇人。 “ 本次疫情形势严峻, 是一场看不见敌人的 战役, 也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战役… … 本人自 愿与 基层工作同 志共同 坚守一线, 参与家乡 各项疫情 防治工作, 不计报酬, 不论生死。 ” 疫情发生后, 看 到基层工作人员战斗在疫情一线, 深受感动的杨 康想到党与国家培育之恩和肩负的 医学使命, 毅 然于 2 月 7 日 写了一封“ 请战书” 。 生逢其时, 身 肩重任, 国 家有难, 舍我其谁。 从杨康的 请战书 中 , 我们看到了中 国青年越是艰险越向前的 刚健 勇 毅, 更看到了 中 国 青年迎难而上、 挺身而出 的 使命担当 。 杨康说:“ 这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战役, 没有人 是旁观者。 ” 2 月 8 日 元宵佳节, 怀揣“ 请战书”, 杨 康到杨店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报道, 请缨 参“ 战”。 杨康参加志愿工作的 第一天, 也是杨店镇第 一个密切接触者集中 隔离点设立的 时间 。 为 防 止疫情进一步扩散, 杨店镇决定用孝南区杨店镇 东方酒家和桃花源酒店, 改造成集中 隔离点。 命令紧, 任务重, 在 1 天之内 , 要完成两个民 用酒店的 改造、 消毒, 当 天晚上便要开始接收隔 离人员。 考虑到杨康的 专业背景, 镇领导让他参 与到隔离点筹备建设中 。 为了更快地开展工作, 杨康放弃了和家人共度元宵节, 奔走于两个隔离 点, 用自 己 擅长的环境和消毒灭菌操作知识和经 验, 从专业角度为两个酒店隔离点提出建议。 杨康的建议得到采纳, 隔离点也在预定时间 内 布置好, 并开始接收隔离人员。 

让学有所用,“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杨康的 志愿者工作主要是负责为 被隔离者 测量体温、 发放三餐、 汇总数据、 清理酒店、 布置 房间、 分配用房、 消毒清洁等, 这些看似简单细小 的 工作却几乎都要与被隔离者零距离接触。 当 问及是否会有恐惧、 又是什么动力支持他参与到 抗疫中 时, 杨康回答:“ 那些没有医学知识的公务 员都上了, 我们这些有医学知识的博士还有什么 理由 袖手旁观。 ”“ 就是觉得自 己 应该去做点什 么, 发挥自 己 的 优势, 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 在工作过程中 , 细心的 杨康发现, 基层工作 人员 缺乏医学防护知识, 在结束完当 天工作后, 他编写了《 杨店镇抗击疫情工作人员防护必读》 , 并录制相关小视频。 在这份防护必读中 , 他提醒 大家口 罩及防护服的 正确使用 方法; 在工作期 间 , 如果没有防护服, 可用 雨衣、 罩衣等应急使 用 ; 避免穿戴毛面的 鞋帽衣物, 每天工作回 家或 回 办公室, 将雨衣、 鞋子消毒后折叠好放在塑料 袋中 , 放在门口 , 避免将病毒带入室内 。 有一天, 刚吃完午饭, 六楼一个小伙子打电 话说自 己 好像发烧了 。 这让杨康的 心里“ 咯噔” 一下, 穿着防护服赶紧 跑上 去给小伙子测量体 温, 还好体温正常。 但小伙子怎么都不相信, 杨 康便细心跟他解释。 还有一位年轻的妈妈, 跟丈 夫一起被作为密切接触者集中 到隔离点, 下午三 点多测完体温不久, 她突然打电话说感觉呼吸不 畅, 浑身无力 , 睡不着。 杨康赶紧跑上去又给她 测了一次体温, 显示正常。 但是也不敢大意, 还 是送她去镇卫生院检查, 幸好没事。 经过询问她 的 丈夫得知, 自 从知道自 己 是密切接触者后, 她 就一直很害怕。 被隔离者的这些问题让杨康意识到, 他们的 问题不仅出 现在身体上, 更会出 现于心理上。 考 虑到自 己 力量的 渺小, 杨康组织他的 5 名博士生 同 学建立了“ 中 央民大药学院博士志愿团 ” 微信 群, 让被隔离者扫码入群, 向他们普及医学知识、 中 医养生操等, 从专业角度为被隔离者消除心理 压力。 

工作细节“做到完美”,把感染概率降到最低 

杨康说:“ 这场战‘ 疫’ 要求我们每一个人, 工作任务不仅艰巨 , 工作细节还必 须全力 做到 完美。 ” 在东方酒家隔离点的体温测量过程中 , 杨康 会仔细询问每一个隔离人员, 有无身体不适等症 状, 并结合其体温数据, 对其身 体状况进行判 断。 在一次体温测量过程中 , 面对一位中 年男 性, 杨康细心地询问其身体状况, 当 他说到“ 没有 乏力、 发热这些情况, 但稍微有点咳嗽, 晚上还出 冷汗” 时, 立刻引 起了杨康的 警觉。 专业知识提 醒杨康: 咳嗽和出 冷汗可能是发热的 前兆。 容不 得犹豫, 杨康第一时间 上报情况, 联系 医院安排 中 年男性体检。 在下午的体温测量时, 杨康又特 别对其家人进行了细致询问 , 他的家人中 有一个 21 岁 的 儿子, 也反应晚上稍微有些出 冷汗, 但其 他一切正常。 有了 之前的 经验, 杨康更加果断 了 , 他又提出 送至医院进行详细检查。 结果, 父 子二人均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感染患者。 这两例患者为 杨店镇隔离点首次发现的 两 名无发热咳嗽等症状的确诊患者, 为后续全镇抗 疫工作提供了工作案例, 也引 起了进一步重视。 

斗志不减,继续投入到打赢“这场硬仗”中 

“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硬战, 不仅仅是一 场简单的 疫情防控工作, 更是一场为民服务的 民 生工作。 ”杨康说。 两个隔离点被隔离者的 身体状况基本稳定 后, 杨康主动请缨到新设立的 隔离点帮助工作。 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全新的环境, 杨康却有了更高 昂 的斗志和更严格的工作标准。 有一对85 岁 的老人, 年纪大, 活动不便, 杨康 每天都到床前为他们测量体温, 嘱咐他们不要有 思想包袱。 在了解到他们消化功能差、 统一配发 的早饭吃不习 惯后, 杨康去超市购买了小米、 电饭 煲, 每天早上给两位老人煮小米粥。 21 日 , 因 隔离人群范围 进一步扩大, 政府决定将 孝感市锦怡酒店设立一个15 0 人的 隔离点。 当 天 晚上便接收隔离人员 47 名, 深夜 1 2: 30, 完成最后 3 名被隔离者入住, 整理完入住记录、 隔离告知书 等, 杨康回到自 己休息的房间, 已是深夜一点。 仅一天时间, 锦怡酒店隔离点的被隔离者已 经达到 1 05 人, 分别住在酒店的 2- 6 楼, 杨康每天 上午 8: 30 和下午 1 : 30 开始, 为他们测量体温, 询 问 健康状况、 是否按时吃药等, 整个工作完成需 要 2 个小时左右。 每天脱下隔离服, 杨康都浑身 是汗, 连隔离服里面的羽绒服都湿透。 结束常规工作后, 顾不得休息, 杨康还要将 统计到的被隔离者所需的常用药整理成清单, 马 不停蹄地去药店帮助购买, 由 于隔离人数多, 所 需的药品复杂多样, 有时候需要跑好几家药店才 能买得到所需药品。 2 月 1 3 日 晚, 在杨康结束一 天工作准备离开时, 他又习 惯性地询问被隔离者 有无身体不适情况, 一名 80 多 岁 的 老爷爷说稍 感发热, 但因 痛风导 致其四 肢肿大, 行动不便。 杨康便换上隔离服, 搀扶老人下楼, 送至医院全 程陪同 检查, 确诊发热为痛风引 起。 在整个过程 中 , 虽 然身穿隔离服戴着护目 镜, 杨康还是耐心 地向老爷爷解释政府政策, 解释发热情况。 老人 看到没有嫌弃他因 年纪大而行动缓慢, 也没用因 害怕传染远离他, 心里轻松了很多, 也十分感动, 连连对杨康和政府表示感谢。 如今, 杨康已 在隔离点连续奋战 20 余天, 辗 转 5 个隔离点, 并且还将继续。 回 顾这些天的 工 作, 有辛劳, 有心酸, 有感动, 有收获, 但面对解除 隔离时被隔离者的 一张张笑脸、 微信群里的 一句 句感谢, 所有的 付出 和汗水, 都化作了欣慰和鼓 励, 都成为他人生中 不可多得的 宝贵经历。 “ 苟利国 家生死以, 岂 因 祸福避趋之。 ” 

疫情面前, 杨康义 无反 顾, 为 抗“ 疫” 助力 、 为 生命逆 行, 用 自 己 的 方式为被隔离者点燃一盏灯, 彰显 青年学子在关键时刻勇挑重担、 无私奉献的 青春 本色和学有所用、 报效祖国 的家国情怀。 (王卫平) 


图片列表:

PDF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