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国潮经济应告别“野蛮生长”,注重方式方法
光线传媒大盘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2020年国庆国内消费明显回暖,影院上座率限制也从50%上调至75%。截至10月8日24时,2020年国庆假期电影票房39.52亿元,位列中国电影史同期票房第二。而由光线传媒出品的黄金周前两日票房冠军《姜子牙》,后半段票房直线下滑,作为继《哪吒》系列IP之后的国潮代表作,《姜子牙》口碑全线崩塌。10月9日,光线传媒盘中一度大跌17.17%至13.8元,创2015年上市以来最大跌幅。当日收盘下跌13.57%,较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市值缩水近66亿元。
不少看过《姜子牙》的观众表示,进场前的期待有多高,散场后的失望就有多大。《姜子牙》的失利并不是当下看似蓬勃的国潮市场的个例,国潮经济发展是时候挥别“野蛮生长”,讲求方式方法了。
首先,要分清主次,勿使过度营销压缩产品质量。近些年国潮风起,《2019年中国消费者趋势》报告显示:主流消费群体中购买国货的消费者占比78.2%;《2020中国消费品牌发展报告》指出:国人的购物车里有八成是国货。众多品牌正是瞅准了国潮市场商机,纷纷加大宣传投入,开展“千奇百怪”的联名营销比武,仅《姜子牙》电影就跨界与泸州老窖特曲打造“封神小酒”;与特步联名设计定制款运动服饰;与梦幻西游推出联名场景、装备等。而多数联名则是“换汤不换药”,将电影主角形象直接照搬、品牌LOGO硬性露出,并未深入挖掘内在关联,赋予国潮以深层次传统文化内涵和创意思路。
此类“噱头为王”的营销手段在市场中并不少见,英雄牌墨水与RIO鸡尾酒、小奥汀指甲油与乐事薯片、杜蕾斯与喜茶,如此牵强“联姻”是在消耗消费者对于国潮的信赖和期待,品牌应将更多心思和精力放在提升产品本身的质量上,才能实现长期稳定的高质量发展。
其次,应精准定位受众,避免同质化竞争。国潮经济红利出现消退,但竞争者却越来越多的涌入市场,照搬先前成功经验的方法已不再奏效。《姜子牙》作为继《哪吒之魔童降世》后的国潮IP电影,宣布定档之时,就令出品方光线传媒股价大幅上涨,证明了其巨大的市场潜力。但作为动画电影《姜子牙》的目标受众相对年轻、低龄,上映时间又适逢国庆假期,其“封神宇宙”反映中年困境、现实矛盾的主题,与观众倾向的轻松、愉悦的观影预期相差甚远,导致口碑暴跌,“中年危机”题材虽火,但品牌要找准自身目标受众,寻求差异化发展。
大热IP+老牌国货,文化符号+食品/服饰等国潮经济模式,已趋于“套路化”,仅每年与故宫合作的国潮就不下几十种,想要从国潮经济大潮中脱颖而出,品牌方要精准分析用户画像,避免同质化竞争。
国潮经济的崛起似乎就在一夜之间,它是消费升级的象征,生活水平改善的标志,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制造的认可。在未来发展中注重方式方法,才能使国潮经济之路不但走得快,更能走得久、走得稳,降低我国在国际市场的文化产业逆差。
(文化与传媒学院2018级新闻王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