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工作之要: 进心、 进身、 进情

—— —读 《习近平在厦门》 《习近平在宁德》 有感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基层工作,始终鼓励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下基层。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量任务在基层,推动党和国家各项政策落地的责任主体在基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也在基层。基层一线是了解实际、向广大群众学习的好课堂,也是锤炼作风、提高素质的大考场。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到基层增长领导才干、积累实践经验、加快政治成熟。

习近平同志是“干部下基层”的积极践行者。1985年6月到1990年4月,习近平同志先后在福建厦门、宁德工作。一个30多岁的年轻干部,怎么会有那样的胸怀、那样的远见、那样的思想、那样的本领,怎么会把人人都说苦、人人都说累、人人都说难的基层工作做得那么出色?《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宁德》两本采访实录,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一幅幅饱含深情的图片,一句句朴实真挚的话语,不仅告诉了我们答案,而且更让我们深切体会到习近平同志对初心使命和理想信念一以贯之的坚守和践行,深切感受到习近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博大情怀。从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在宁德的从政经历中,我们更可以寻找到基层工作和基层治理的秘诀要义,我的理解就是“三进基层”。

进心。心主于身、主于情。做基层工作,全心投入是首要的。从梁家河走出来到北京读大学,又从中央军委来到正定、来到厦门、来到宁德,习近平同志带着对黄土地的深深眷恋,始终虚心学习,用心思考,真心相待,贴心服务,牢固树立了抓“基层一线”的工作思想。在厦门,习近平同志就提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是第一线,也是前线,也是火线”。在宁德,“三进下党”“四下基层”,是干部群众反复提到的,更是当时习近平同志全心深入基层、扎根基层的生动写照。没有对基层的用心牵挂,没有对群众的真心惦念,就不会有“三进”的身体力行,就不会有“四下”的制度性安排。这样的心,就是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这也正是做好基层工作的根本所在。

进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习近平同志是这一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最美诠释者。“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应该跑遍所有的县市区。”在厦门,在宁德,习近平同志也是这样践行的。初到厦门担任分管农业的副市长,上任第三天就到农业落后县同安县调研,上高山、下海岛,喝黑茶、访贫户,立项目、抓落实,让当地的干部群众对三十出头的习近平同志倍感亲切,也让我们似乎又听到“近平是个好后生”的温暖称赞。初到宁德,习近平同志坚持向基层要真相、要思路、要答案的工作作风,跑遍宁德下辖9个县,提出“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工作理念,强调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历史已经向我们证明,这种前赴后继、接续奋斗、敢于牺牲的精神,已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财富。

进情。心至、身至,才会有“于无声处见真情”。初到厦门,习近平同志在市委常委的组织生活上就提出了“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地位变了,作风不能变”的思想,后来提出“要发财就不要来当干部,要当干部就不要想发财”,又总结出“艰苦奋斗、拼搏创新、包容并蓄、大气和谐”的厦门精神。在即将离开宁德之际,习近平同志与接任的陈增光到基层开展工作交接,更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习近平同志真情实意的人民情怀。“青山不老,绿水长流,喝过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我的心和你们的心是永远贴在一起的。”这样的话语,发自肺腑,情真意切。就像当年在梁家河被推荐上大学一样,习近平同志也曾真挚地说:“走不了我就在这儿待着吧,我本来就是个农民!”我们真切感受到,习近平同志每到一地,总是把自己当作当地群众的一员,总是会与当地老百姓结下深厚情谊,总是会深深爱上那片热土。情暖人心,情聚人心,密切联系群众,真情实意对待群众,这也正是习近平同志从正定开始一直到现在,始终强调的干部基本功。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要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作为团干部,我们必须跟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在联系服务青年的基层实践中做到心至、身至、情至,引导和带领广大青年听党话、跟党走,为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贡献力量。

(作者系我校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课程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