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校园新风尚

简短说明
文章大力倡导勤俭美德,为学校推进节约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深深地融入到了民族的血脉中,成为激励人们崇尚节约、反对浪费的重要道德力量。
  然而,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上一度弥漫着一股奢靡之风、攀比之气,大操大办、大吃大喝,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特别是“舌尖上的浪费”更是触目惊心。习近平总书记就此多次作出指示、批示,要求狠刹浪费之风,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舌尖上的浪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校园之中,据数据科学与智能媒体学院近日所作的调查显示,在北苑餐厅就餐的1255人次的调查统计样本中,13.9%的同学表示用餐有“少量剩余”,5%的同学表示用餐剩余量“偏多”,其中每餐剩余量在10-30%的同学占比达到18%。
  调查中存在用餐剩余行为的同学比例虽然不高,但若作总量换算,依然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这警示我们,减少、杜绝餐饮浪费不是一件小事,意义重大,既刻不容缓,又任重道远。
  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一粒粮食、一棵蔬菜从田间地头到餐桌,需要人们付出很多的精力、汗水,我们没有理由浪费,也不应该浪费。从大的方面看,我们国家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迈入相对富裕的阶段,有饭吃不成问题,但是从粮食需求看,总体上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缺口,还有900多万人口没有脱贫,“两不愁”问题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完全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确保种植面积、提高产量的同时,要千方百计搞好节约,避免浪费,把粮食安全始终牢牢抓在自己的手里。
  从小的方面说,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体现了对劳动的尊重,对粮食的珍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粒粮食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都是人们辛勤种植出来的,珍惜粮食就是尊重劳动,就是爱惜民力,浪费粮食就是对劳动的不敬,对民力的漠视。我们有些人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习惯了大吃大喝,习惯了剩饭剩菜,不懂得劳动的艰辛,不晓得饥饿的滋味,久而久之,对剩饭剩菜司空见怪,对“舌尖上的浪费”习以为常,这种行为现象是非常有害的,这种观念习惯必须改变。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个人习惯了大手大脚,习惯了挥霍浪费,不仅不能理解节俭的含义,也难以形成正确的消费观、生活观,而这种优裕的生活一旦出现变化,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和生存困境,其危害不言而喻。节俭需要养成,节约更离不开自律,我们要从日常饮食消费做起,节约每一粒粮食,珍惜每一颗蔬菜,杜绝浪费,远离奢靡,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生活观,以实际行动践行“光盘行为”。
  避免浪费也需要措施保障。个体千差万别,饮食习惯、饭量大小各不相同,传统制式的餐饮供给方式难以适应个性化的饮食需求,难免造成浪费。可喜的是,学校餐厅进行了饭菜供给方式的细分,比如在原有的豆包、花卷、包子等自制主食的基础上,新增制作小份主食;新购1/4打饭勺,将原来的一份菜(两勺)改为新购的打饭勺4勺,可1/4份出售,按勺销售;拉面分为小碗、中碗、大碗销售;饺子由原来的按两销售改为按个销售,等等。销售方式的进一步细分满足了不同饭量同学的需求,有效避免了剩饭剩菜现象。
  避免浪费还离不开监督规范。饮食消费作为个体行为,不应该受到外界干扰,但是饮食浪费则是社会问题,必须接受社会的监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采取针对性措施,鼓励节约,整治浪费。有效管用的监督管理措施既能起到激励引导作用,又能震慑浪费奢靡行为,为倡导节约、反对浪费提供了保障。
  在这方面,学校也推出了系列举措,如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表现纳入师德师风、学生综合素质和食堂评价体系,作为师生个人、集体评奖评优和食堂考核的重要参考。对工作出色、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学校将予以表扬和宣传,对工作不力的予以通报批评,对存在严重浪费现象的严肃处理。建立落实奖惩制度、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推动学校餐饮节约工作长期持续有效开展。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每一名师生都应该立即行动起来,自觉继承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坚持从我做起,从每一顿饭开始,珍惜每一粒粮食,开展“光盘行动”,杜绝浪费。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校园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