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医,科技上“疫”线!
在这场防控新冠肺炎的战役中,南京医科大学一方面派出近600名白衣战士奔赴湖北一线,另一方面组织科研力量助力抗疫,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的指示精神,结合抗疫战况推进,利用自身学科优势,在预防、治疗、康复三个环节精准发力,打造全生命周期“大健康”医疗服务抗击疫情战线,全方位打好科技抗击疫情攻坚战。
临床救治:全国首例新冠肺炎患者双肺移植术2月29日,全国首例新冠肺炎转阴患者双肺移植手术由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副院长陈静瑜教授团队顺利完成。这名59岁男性患者确诊为COVID-19危重型,经气管插管呼吸机应用+ECMO维持和药物治疗后,连续核酸检测呈阴性,但双肺已严重病变受损且不可逆转。
经评估,陈静瑜和团队决定在负压手术间为该患者进行双肺移植手术。医护人员通过穿三四层隔离服和防护服,戴面罩来保护自己。手术历经5小时完成,患者手术结束后,目前神志清,已撤除ECMO辅助。检查显示移植双肺氧合功能良好(氧合指数达350),生命体征平稳。
陈静瑜教授说,下一步将做好移植后抗排异、抗感染等后续治疗,加强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总结经验,为更多新冠肺炎危重型转阴患者救治打开希望之门,挽救更多的生命。
病情预测:
大数据建“方舱模型”
“这两天,有90多位患者登录 ‘新冠肺炎临床转规辅助决策系统’,医生值班时,登录系统后台,就能看到患者的病情进展,特别是能对高风险患者,进行及时、有针对性的治疗。”目前正在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救治患者的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李勇,自2月4日抵达武汉后,就开始跟疫情较上了劲。
方舱医院内,平均一位医生要照顾近百位患者,新冠肺炎早期病情又复杂多变,如何科学、精准地预测患者的病情变化,提供最科学、最优良的救治方案?
2月上旬开始,武汉与南京,隔空上演了一场科研接力。病程进展、AI算法相互交织、打磨。李勇白天进方舱医院救治患者、收集临床资料,晚上就与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夏彦恺、彭志行教授团队研讨建立多种预测模型。27日,他们研发的“新冠肺炎病程转归病情预测模型”,在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正式投用。
在方舱医院这类轻症病患集中的医疗环境中尽快实施该模型,使大批轻症患者可以接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同时利用方舱医院的数据不断优化模型,给患者提供最科学优良的救治手段,最大限度遏制疫情的危害,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为中后期疫情防控献策:
首次专注分析无症状传染者当南京医科大学附院的医务人员在前线奋战,为治愈患者提供科学医疗保障的同时,后方的科研团队、预防医学专家也在为防控攻坚努力。
南京医科大学沈洪兵院士团队和南京市第二医院共同合作,分析了南京市密接人群筛查得出的24名新冠肺炎(COVID-19)无症状感染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首次专注于无症状感染者的系统分析,对下一步疫情防控工作提出防控建议。
团队专家提出:“疫情发展存在不同阶段,初期重在收治重症、确诊病人;而进入平稳期后,应当展开针对密切接触者相应的科学管理,这可能是下阶段疫情防控的重点。”
后续应当加强检测抗体的研发,优化检测方法,甚至可以指导自行取样、送寄样本,避免就医可能导致的交叉感染,这将大大提高对无症状感染者的管控。另外,专家也提到,患者出院后可能也会存在逆转的情况,对于出院患者的隔离及监测同样意义重大。鉴于流行病学的指导,随着返校、返工、返岗的到来,各地应该因地制宜,根据疫情情况进行制定防控方法。对于密切接触者中可能存在的无症状感染者,尽量做到单独隔离、自主控制、自我发现、自我防护。预测与评估:构建相应传染病动力学模型,科学分析疫情发展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峰教授团队应邀参加中华预防医学会新冠肺炎防控专家组,进行疫情研判相关工作。考虑COVID-19的传播机制、感染谱、隔离措施等特征,改进传染病动力学模型,并基于官方公布的疫情数据进行建模,拟合疫情发展趋势,科学评估防控效果,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所建模型准确预测了疫情“拐点”和医院病床需求高峰。根据所建模型评估,封闭所有公共交通离汉通道这一举措,减少了80%以上的病例;而疫情后期没有出现拖尾现象,而出现了“断崖式”下跌,比预期提前了近一个月的时间,体现出各地的隔离措施、延迟开工、延迟开学、交通管制等各种综合联动防控措施是卓有成效的。重视康复:尽快启动康复医疗,帮助患者全面康复随着前线医生和后方科研诊治攻坚每日争分夺秒,与新冠肺炎疫情的对抗正进入到关键阶段,南京医科大学专家提出:不能忽视并应及时介入对这一疾病的康复研究。
“我时刻准备赶赴前线做临床调研,为患者的全面康复做好准备。”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主任励建安教授说,目前,新冠肺炎总趋势在向好,一些重症患者进入到后期的康复环节。可以预判,新冠肺炎部分轻症患者在出院后可以达到痊愈的治疗效果,但重症患者肺部组织可能无法完全修复,这就涉及康复医疗。尤其重症患者还集中在中老年人群,他们本身就患有一些合并症。
为此,包括励建安院士在内的全国16位康复医学专家联名发出呼吁建议:尽快启动新冠肺炎康复医疗,帮助出院患者早日恢复体能和生活能力。
眼下各种自发性的康复活动在进行着,但是何种方式最为科学有效,需要有严格的调查研究和科学验证流程。因此励建安教授同其他康复学专家一起建议:尽快启动新冠肺炎的康复医疗工作、建立国家或者地方级康复医疗队。将新冠肺炎的医疗从前一阶段以临床救治为主,逐步转向以功能康复为主。尽快规范康复评估,制定有针对性的康复方案。以心肺功能和慢性问题康复为主,同时关注心理康复。
预计在2个月的时间内,使绝大多数患者恢复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对于少数长期难以恢复的患者,提供安全的医疗环境。这样有利于减少残疾,改善医疗的最终结局(功能恢复),体现我国医疗卫生制度的优越性,为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画上圆满的句号,并为世界各国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