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综艺百态:我们选“有内涵的好内容”

网络综艺百态:我们选“有内涵的好内容”

陶灵燕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综艺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变成了大学生生活的调味剂。《德云社》《非正式会谈》《乐队的夏天》,《令人心动的offer》《奇葩说》……从音乐、电竞、情感观察、职场、文创节目到慢综艺、竞技真人秀,种类多样的综艺节目以其娱乐性、趣味性等特点受到大学生的青睐:“综艺,越来越好看了。”

留意观察一下校园,各类综艺节目成为了大学生茶余饭后频频出现的话题。大学生作为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年群体,同时也是新媒体环境下的庞大受众群体,对潮流文化具有较强的敏锐性和洞察力,他们观看综艺节目的情况,以及对综艺节目中所传达出的文化价值的认知态度值得关注。

校园里的综艺热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综艺观看类型中观看次数最多的是生活体验类(62.66%),其他依次是选秀类(56.34%)、脱口秀类(51.71%)、推理类(41.46%),观察类(24.39%),历史文化类(19.76%)等。大学生选择观看综艺的平台主要是腾讯视频、芒果TV和爱奇艺,其次是哔哩哔哩、优酷等。各大综艺平台聚焦的题材类型、资源形式各不相同,呈现出更多样化的格局,满足多元娱乐消费需求。在众多综艺节目中,大学生青睐的综艺节目具有以下几个方面:有营养的内容题材(82.49%)、幽默的主持人或嘉宾(62.34%)、较高的口碑(59.38%)和出色的视听效果(19.51%)等。从调查数据来看,大学生对综艺的选择和评价已不再局限在趣味与娱乐方面,有内涵的好内容成为他们对综艺节目的要求。

对于综艺节目观看时长的考察,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观看频率,5.01%的受访者基本不看,29.39%的人偶尔观看,48.58%的人经常观看,还有17.02%几乎每天都看。另一方面,以周为单位对大学生观看综艺节目的时间进行统计,每周平均观看综艺节目在1小时以内的占9.92%,每周平均观看13小时的占31.13%,每周平均观看3~5小时的占48.76%,每周平均观看5小时以上的占10.19%,相比前几年增长趋势明显。

从调查数据可以发现,我校部分大学生受众,每周基本上会花一定时间去观看综艺节目,已经养成了一种固定收看习惯。此外,还有不少学生表示看综艺是假期帮助解压放松的首选方式。

国产自制综艺:“流量”灵不灵

调查数据显示,国产综艺节目吸引力明显增加。“流量明星”成为综艺话题讨论中频频出现的一个词,应援打榜、刷赞控评、群体对立……虽然“饭圈”乱象使综艺变了味,但也有同学表示“流量明星”会给综艺注入新活力,高流量明星能为综艺强化吸引力、引流,更好发挥综艺的传播效果。

一方面,近六成的受访学生表示综艺市场对流量明星与话题热搜的强大依赖性,降低了综艺节目的创造力。综艺把重点放在优质内容的生产上,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才能实现其价值,不至于被“流量”浪潮冲走。涉及环境保护、文化传承及地域特色的节目制作,存在一定专业门槛,“流量”对这些领域不够了解,不当的示范弱化了综艺节目原有的教育作用,只有沿着专业轨道,才能实现正向价值输出。

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表示“流量”在正能量的传播和弘扬民族文化方面有不可忽略的积极作用。现在国内的综艺多数还是停留在有趣味性方面,对于这一类纯娱乐综艺,“流量明星”推广效果显著,还会一定程度上增加综艺的话题性和可看性。如《上新了故宫》《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历史文化类综艺,“流量明星”的加入吸引了更多年轻受众前来观看,更能有效传播节目中所蕴含的优秀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综艺的正确打开方式:能量和自信

72.12%的大学生认为综艺节目同质化产品层出不穷,缺少本土化的表达;69.83%的大学生认为综艺圈抄袭现象严重,忽视版权;此外,54.55%的大学生表示综艺节目过度消费情怀,炒作过多;52.23%的大学生认为部分综艺表演痕迹重,缺乏真实性;36.43%的大学生认为综艺节目存在透支嘉宾精力,过度制造矛盾等问题。

超过90%的学生认为综艺节目不能只被单纯地定义为娱乐节目,作为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文艺形态,它的评价标准不在于能够给受众带来多少谈资和笑点,而在于对受众日常生活的延展、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带有温度的人文关怀。    

一贯推崇娱乐性的综艺节目已经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新生代的大学生,拥有理性客观的评判精神和较为自信的文化姿态,更追求富有文化内涵、具有艺术审美性的、积极健康的节目形态。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