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医疗法 探寻健康密码

——记全国先进工作者、 山一大附属颈肩腰腿痛医院院长师彬



来到山一大附属颈肩腰腿痛医院, 你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走廊里络绎不绝的医护人员进进出出, 步履不停; 诊室里三层外三层的锦旗布满整面墙壁, 信赖可见一斑; 扑面而来的药草香弥漫整个医院, 令人心安迷醉……这里问诊声、 诊疗声, 声声入耳; 这里感谢声、 问候声, 声声真挚。而成就此番景象的正是2015年满怀中医热忱而来、 在此大展拳脚的师彬院长。

随着 2020 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日前在北京落幕, 山一大附属颈肩腰腿痛医院院长师彬的名字让人过目难忘。在本次表彰大会上师彬荣获 “2020 年全国先进工作者” 称号。这是继师彬荣获 “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称号之后对其工作能力与成就的又一次肯定。

提起师彬, 主任医师、 二级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山东著名中医药专家、 “泰山学者” 特聘专家、 附属颈肩腰腿痛医院院长等等, 都是他的头衔与身份。虽然拥有众多 “标签” , 但他最看重的还是临床诊治的医者身份与培养中医人才的师长头衔。

中医经过上千年的发展, 已形成了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 而中医创新始终是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点。30年工作实践, 师彬在中医特色诊疗方面创新性提出 “三维平衡正脊关键技术” , 给颈肩综合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脊柱相关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据师彬介绍, 由他首创的该项技术是在传统正骨手法上进行提升和创新, 根据现代生物力学原理, 精确定位患处, 重新调整失衡组织从而使其达到人体生理结构动态平衡的一项技术。同传统手法相比, 该项技术更科学规范; 同临床手术相比, 更经济见效快。“中医的正骨技术虽然已经存在上千年, 但是却一直没有西医那样健全规范标准的运营体系。 ‘三维平衡正脊技术’ 便是传统技术标准化规范化的一项产物。颈肩腰腿痛患者往往长期从事体力劳动, 经济状况一般, 手术治疗的花销非常大, 而运用此项技术的花费可能只需手术的十分之一, 就能达到同样甚至更好的效果。 ” 师彬说。 “三维平衡正脊技术” 对于急性病患者的治疗可以说是立竿见影, 而慢性病患者在几个疗程的治疗之后也能基本痊愈。

对待患者, 他会用 5 句话来让患者把病 “看明白” 。这 5 句话是站在病人的角度来问诊: 大夫我得了什么病, 病到什么程度?用什么办法能治好?治疗要多长时间?一次花多少费用、 整体花费多少?

师彬在诊治患者时, 通过检查, 他便能准确地说出患者身体状况、 发病原因和病症感受。师彬透露,医生在检查诊断或整复治疗过程中, 用手触摸损伤,并对其进行分析、 判断, 得到正确的结论, 据此辩证施治。为了更好地诊断骨伤疾病, 医院采用传统中医摸法与现代西医检查手段相结合, 阅片是一方面, “手摸心会” 才能使医者在头脑中对病人患处产生立体形象。

师彬对待病人, 和蔼可亲、 平易近人, 对待学生,却有些近乎 “严苛” 。培养中医人才, 让有志于从事中医行业的年轻医师快速成长起来。为此, 师彬有自己的原则与要求: 学生每周上交一篇工作总结, 回顾一周的工作, 包括门诊住院情况、 患者沟通、 诊疗等各个方面事无巨细。他常说一个人的力量有限, 要培养年轻人, 为医院建设合理的人才梯队, 才能奠定医院坚实的根基与发展的动力, 这也是中医 “后继有人” 的生动体现。

从20年前带第一个学生, 到后来每年100多位来科室进修、 培训的学生, 师彬团队已经培养了全国各地 500 多位熟练掌握正骨技术的中医, 其中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多达100余人, 现在都是医院的骨干。

师彬觉得自己最骄傲的事就是培养了许多年轻的中医骨干, 将中医事业薪火相传。他要求自己既要把患者的病治好, 还要把正骨手法和经验传授给年轻人, 带出一个高水平团队。采访中, 师彬也与记者分享了他的部分学生微信发来的工作总结。其中, 分享病例的有, 工作体会也有, 职业困惑有, 工作成就感也有, 学生毫无保留向师彬倾诉分享、 娓娓道来, 言语中尽是依赖与信任。师彬的回复同样充满温情, “加油小子” “好样的, 继续努力” 等等, 尽显鼓励与欣慰。

国家提出以健康而非医疗为中心, 预防先于治疗, 建设 “健康中国” 的理念。现在各种 “亚健康” 、 慢性病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 年轻人生活习惯不健康,短期内可能不会有大的影响, 但长期后果就是透支健康。

响应国家 “大健康” 号召, 师彬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的影响深入人心。师彬一直有晨练的习惯, 每天清晨 6:30 到公园打 “太极拳” 。受其影响, 年轻医师、 研究生都养成了晨练的习惯。师彬培养的很多学生都走上了医院的关键岗位, 师彬所在的中医骨伤科也一分为三, 实现了科室细分。分化出的科室负责人都是师彬的学生, 即使已不在同一科室, 他们每周一次的工作总结从未中断, 按时发给老师 “汇报检查” 工作情况已成为习惯与日常。

在对一些患者的采访中,提到师彬院长, 他们无一不竖起大拇指, 对师彬交口称赞。医院办公室主任董萌介绍说:“我们医院发展速度很快, 治疗人数基本两年翻一番, 很多患者都是慕名而来。现在医院是‘一床难求’ 。 ”

作为一家中医专科医院,2014 年建院至今, 短短 6 年的时间, 在师彬的带领下, 医院门诊量、 出院人次蒸蒸日上。据了解, 医院现有医护人员 130余人, 业务量每年可达 5 万人,累计治疗 50 余万人。真正实现了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的发展。采访中, 就医院建设, 师彬介绍说, 医院始终坚持扩大规模、 精进技术、 储备人才、 细化专业的理念, 致力于建设特色中医医院。

在医院建设方面, 师彬认为最核心的就是人才储备。重视对年轻医生的培养, 一方面有利于中医的传承与创新, 另一方面打造医院的口碑, 患者对医院的评价好了, 规模自然就扩大了, 细化专业也就不是难事了。他所在的中医骨伤科也由最初的1间房3个床位, 发展到现在的两层楼 60 多个床位。医院连同中医骨伤科在内有中医筋伤科、 疼痛科、 康复科、 针灸科、 中医科、 妇科7个科室。

师彬认为, 中医的许多理念, 比如: “天人合一”“阴阳平衡” “药食同源” 在今天仍然具有借鉴意义。“许多中医学著作中先人总结研究的规律, 我们再研究之后能够运用到现代医学中就能很大程度上造福人类, 非常难得。 ” 此外, 不囿于当下, 结合时代发展、领域前沿, 不断借鉴吸收创新是师彬不变的追求。人工智能、 大数据都是当下大热的趋势, 适时与其结合起来, 对患者进行精准诊断和治疗。

培养 “接班人” 、 繁忙的日常诊疗工作, 并未令师彬停下科研创新的脚步。 “临床诊疗水平要想实现质的突破, 关键靠科研创新去提升。 ” 师彬说, 医者要有敢于成 “家” 的志向。一名医生如果仅停留在治好病人的层面, 那他只是一个优秀的医者。要想成为医学 “家” , 就要注重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 上升为医学理论, 在相关专业学科上有所突破。

他在颈肩综合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脊柱相关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长期致力于中医骨伤病学临床与骨生物力学基础研究, 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骨相关疾病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一组数据足见其科研成就: 为首承担国家级课题 2 项, 省部级课题 10 余项; 为首获成果奖10余项, 其中, 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山东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 1 项; 山东省软科学一等奖 1项, 山东省科技发明二等奖 1 项; 济南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1 项; 出版专著 7 部, 获得发明专利 3 项, 实用新型专利1项; 发表论文70余篇, SCI论文7篇。

“但愿世间人无病, 宁可架上药生尘。 ” 这是朴素的愿望, 却也是医者最真实的想法, 是包括师彬在内的广大医务工作者最喜闻乐见的。

裴一中曾有箴言如炬: “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 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 。无论医德还是医术, 师彬都堪称楷模。师彬寄语医学生, 要珍惜每一天, 抓住教育的大好时机, 脚踏实地, 努力成长, 真正为社会为祖国做出贡献, 既然选择了医学就坚持到底, 干一行爱一行, 在自己的领域里持之以恒, 有所成就。

“一周无休” “传帮带” “换位思考, 视患者如家人” ……这又是师彬另外的 “标签” 。每天充实而忙碌, 致力于除人类之病痛, 传承创新中医诊疗。因为热爱, 一往无前, 不停探索, 是赤子情怀亦是责任担当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