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长寒假:你的亲子关系是否“相看两不厌”?

编者按: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病毒突如其来,带来了史上最长的寒假,也开启了漫长的家庭生活的日子。同一屋檐下,你和父母相处得好吗?在5月17日亲子节来临之际,本期让我们聚焦建院大学生的亲子话题吧!

       亲子观察室
       亲子关系的质量决定着社会化过程是否顺利、是否发生障碍或缺陷,也决定着社会化可能达到的水平。我们对苏建院的近四百名同学展开了随机调查,调查显示:进入大学后64%的同学与家长交流频率过低,关于未来规划54%的同学与家长持有不同意见,76%的同学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不会第一时间与父母交流。疫情期间,45%的同学与父母相处得很好且会经常交流;40%的同学和父母的交流甚少,虽然和父母共处一室,但是却各忙各的事情,互不干扰;还有15%的同学与父母的关系较为紧张,交流也很少,容易和父母发生别扭,比较渴望回到校园离开家庭。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和治疗专委会副秘书长李雪对此表示:“疫情让大家每天都待在一起,那些平时没有亲子问题的家庭,疫情期间也没有什么问题,孩子们反倒觉得,每天能有很多时间和爸爸妈妈待在一起很不错。而那些本身亲子沟通就不好的家庭,在疫情期间,问题就会变得非常突出。还有一些家庭介于两者之间,短时间内的相处,大家还能彼此谦让、忍耐,但时间久了,每天24小时在一起,很多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说句心里话
      亲子关系是父母子女关系,是家庭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时间在同一屋檐下生活,有些家庭的感情日益加深,有些家庭却出现了一些小矛盾。地下18-1班何一鸣说:“在学校学习、生活遇到困难时,我不会主动告诉爸爸,毕竟长大了,我学会了报喜不报忧,却更加频繁的和父母分享生活中遇到的趣事。疫情期间,我和爸爸开始研究网上很火的那些小吃,亲子关系更融洽了。”造价18-2班张浩说:“和在学校食堂用餐不同,回到家面对的就是爸妈精心准备的各种我爱吃的菜,但是在家呆久了,自己习惯晚睡晚起的毛病也会被父母唠叨,现在开学了,离开了爸妈,没人管了,我又开始想念他们每天督促我早睡早起。”环境19-1班曹钰青则表示:“因为我和我父母都是不太会直接沟通的人,在学校时我一个月才给父母打一两次电话,大多数交代一下在校情况。在这个漫长寒假里,我和父母之间的矛盾也突显起来。比如关于我的未来规划,我希望能够转本继续深造,而父母则希望我能够尽早工作,积累经验。因此,每当遇到观点相左时,互相都难以说服,导致亲子关系出现不愉快。”
      家长又是怎么看待亲子关系的呢?城电19-1班赵麒森的妈妈说:“孩子平时在校上学时,每周都会给我们打电话,分享他们学习生活琐事,报个平安让我们很安心。疫情长时间待在家,我却发现他养成了晚上不睡早上不起的坏毛病。家里来了客人,他也不愿意和别人交流,像个闷葫芦。做家长的与孩子沟通这些问题,他虽然表面听从却不付诸行动。说重了吧,我又担心孩子叛逆,真不知道怎么把握这个尺度。”
      携手共护我的家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亲子教育的基础。我校心理课教师王元表示:“亲子关系是一种双向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言谈举止、价值观、成长经历等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孩子的成长、发育。孩子社会价值、为人处世等原则的形成,都可以通过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得到传递。”亲子关系拥有着剪不断的羁绊,从不会因外物而改变,有效的沟通方法是一门艺术。造价18-3班李书舟说:“亲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大多是因为我们之间缺少足够的耐心和沟通。我们可以尝试带着父母走进我们的世界,带他们认识了解我们的想法和想做的事情,很多事情你不说明白,父母是不太会理解的,很多时候耐心的沟通交流就会省去不必要的矛盾。”

      的确,亲子关系是我们生命中的第一份关系,也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一个人如果在与父母交往中学会了良性沟通,那么他的人际关系也就能得到良性发展。疫情让父母和孩子拥有了更多的陪伴时间,有的更加融洽,有的融洽与矛盾交织存在。
       这是两个时代的碰撞,也是一次相互的成长。或许大家都出现了错误,相互之间有冲动,有情绪的爆发,可是,只要多一份理解和沟通,有可能就得到一份温暖和幸福,同学们,父母陪我们长大,我们陪父母变老。让我们在学习生活之余,多多陪伴我们的父母吧,给他们多一些耐心,和他们多一些交流,就像小时候他们教我们说话走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