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装·交错

(一)军号吹响

1931年9月18日。
一声巨响。
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被炸毁,而后便是长达14年的被奴役与反抗。
你站在队列之中,一排排,一列列,用力挺直身体,因为军人的脊梁不能弯,那上面担的是整个民族。
身边的人有的熟悉有的陌生,你们清一色穿着军装,脸上是泥泞的土。
有人空缺就有人填补,这不是以往的训练,空缺的人不会再回来。
也许你并不知道九一八这一天对于后世意味着什么,你只知道,亲爱的国内忧外患,而你,必须要肩负起使命,必须要上战场与敌军浴血奋战,必须要还祖国太平安定。
你抬起头来,军号吹响,太阳有些过分的刺眼,你眯起眼。

      眼前是蔚蓝天空,阳光照耀下前面同学的迷彩服有些令人眼晕,连续多日训练,已然让你有一些身心疲倦。
一声长哨吹响,教官结束了每日例行的半小时军姿,接下来训练踢正步。哨声穿透你的耳膜,你有些恍惚,似乎经历了一场大梦。
你的初中、高中军训都在训练这个,一遍又一遍,经历从杂乱到整齐,像理清一段纠缠在一起的线,用重复训练将记忆从肌肉里拽出来。你叹口气,有些懈怠,伸出脚在空中晃了晃。
教官走过来,告诉你不要晃动脚。你这才用力绷紧了肌肉。
“好了,我们下来训练跑步姿势。”终于可以活动了,你想着,悄悄放松了一下有些酸痛的身体,迈出脚。

(二)硝烟四起

“往那边冲!”
子弹擦着你的裤脚过去,蹭出一片灼热。
数里之外是飞扬的炮火,巨大的炮响刺透你的神经,你来不及攥紧拳头愤慨,因为稍有停留将会造成更多的牺牲。身边有着无数战友,他们和你一样忘却生死,和你一样勇往直前。
左脚踏完踏右脚,布鞋磕在带尖的石子上,或许还有弹片和残骸,疼不疼?你不知道。
一二一,一二一,你数着以前训练时的口号,只是在找一剂定心丸,数到第三遍,敌人撞进了你的视线。
你举起枪。

      光滑的枪身,在一次次传递过程中已经染上体温,加上初秋的阳光,带着些许温热。
下午的训练是武器知识讲解,教官带枪来到操场,方阵中的你激动不已。这是你第一次摸枪,你睁大眼睛观察,不愿意错过每个细节,枪托上的细小划痕,以及枪管旁子弹的痕迹。
你忽然想到许久以前的历史课上,老师讲的那一段激昂的历史,枪在手中握紧,你仿佛穿越百年。脑海里的影像与面前的场景渐渐重叠。
你知道,这把枪只是用来普及知识的道具,但是你还是想象着你自己用力握住一只金属小把手,顺着力道往后拉,内部机械慢慢滑动起来,“咔哒”,保险上上了,紧接着扣下扳机。

(三)军魂萦绕

“砰。”枪声、炮火声充斥你的耳朵,摩擦你的神经。
你也在怒吼,宣泄恐惧与愤怒。
这里原本是你的家,你的土地,你的祖国,在这里,你吃着你的亲人在黑土地上种出来的稻谷长大。而现在,这里被敌军残忍地侵占,你的亲人被杀害、被奴役、被迫害。
炮火声渐熄,满地残骸。你的心中兀地生出悲怆。
你不明白,为什么有的人有了武器就要踩在别人的地上,赶走别人将地抢来做自己的家。
你不明白,为什么第一天认识的朋友在第二天就要死去,而他还有一个新婚的妻子在家里等他。
你不明白。

      你坐下来,拿着学长学姐送过来的水,拍了张照片传上表白墙。
刚才的正步踢得比之前整齐很多,教官重点表扬了你们的队列。
仿佛辛苦中也有了一丝成就。
队列的前方传来一阵喧闹,同学告诉你,教官正要带着大家唱歌。
这是军训军步和军姿的日常训练中少有的拉练活动。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
教官一句,你们一句,一个方阵一个方阵高亢的声音此起彼伏,你感觉仿佛有什么情感在你身体里游走,渐渐升腾出一片绚烂的花火,而后在你的心田、你的脑海里萦绕,久久无法散去。
你们起哄让教官再来一首。 
“战士打靶把营归——”

(四)军姿翱翔

远方有人在唱歌。
你半天才抬起头来,向着歌声望去,隐隐乡音从队伍的犄角旮旯传来,有人就着调子哭了出来。
你没哭。你跟着调子唱,唱家乡的天空,唱家乡的黑土,唱家乡穿花袄子的姑娘,唱家乡蜿蜒美丽的松花江。
不知有谁吹响了小号,将低沉的调子带向高昂。

战斗的号角再次吹响。
九一八的警报声久久不歇。
你整顿衣裳,拿起长枪
你低头默哀,满心悲怆。
你知道,如果仗打赢了,你的后辈们会在这废墟上建起新的城市,他们就能生生世世活在这片和平的土地上。
你知道,枯燥反复的军训,却可以磨练不屈毅力,锤炼顽强意志,因此无论如何,都要注视前方,坚定而有力量。
你相信,战争一定会胜利,敌人一定会被赶走。就算你死了,还有新的人来顶,抗争的队列永远满满当当。
你相信,经历了军训,定会如淬火涅槃。汲取新的知识,施展自己的才华,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你期盼,那终将会是一群有骨气的青年,在蔚蓝的天空下,挺直他们的脊梁。
你期盼,新一代的你们,怀揣着对祖国的满腔热血,在这片土地上振翅翱翔。
(文/全媒体中心  唐思语 焦靖仁
摄影/金远卓  赵若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