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忆情秾两代同行

10 月 18 日校友返校日,负责校友接待的志愿者、外语院大一新生任卓璇接待了一对特殊的校友,她的父母——国贸专业毕业的母亲、动医专业毕业的父亲,一家三口再聚南农,重温最暖南农时光。“你沿着南苑路笔直走,到中央路往左拐, 会遇见两排高大的悬铃木,抬起眼眸的瞬间,可以看到一把把小扇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
20 多年前,夏天炙热的空气还驻留在主楼前的松树上, 她手中执着一纸通知书踏进了卫岗。 那时候没有高铁飞机,长长的路途,漫漫的长夜,从未想过,如此努力才能触及的地方,竟与家乡相隔千里。 当时没有智能通讯,那日一别,别的便是几千个日夜的相守……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初入南农,都是带着不舍却坚定地与昨日挥别,伴着惶恐或激动迎接南农的晨光。走进南农的那一刻, 棕墙青顶的主楼带着几分庄严。 在此后的四年,主楼前的合照又是她与他相识、相遇、相爱的温柔见证。
20 多年后的主楼,仍像熟知已久的长辈一般欢迎他们的归来与他们女儿的到来。 主楼从来不单属于某一位南农人, 每位归来的学子都曾经是她的“主人”。 拿出合照,除了那棵近三层楼的松树遗憾地再也无法当合照里的背景板、 其他郁郁葱葱的树木蹿得又高了一些, 一切都和记忆中相差无几。两层的食堂几经翻修,桌椅、碗筷、窗口都不同以往,但中午传来的饭香在这里萦绕了二十几年。 父母在窗口前稍作徘徊,各自在心仪的窗口拿出手机, 打开红色校友码,女儿也已打开自己蓝色的校园码。 国贸专业毕业的“学姐”母亲、动医专业毕业的“学长”父亲与初来外语院的 “在校生”女儿,再次相聚一食堂,餐桌前一家三口将属于各自的校园码放在了一起, 身份转变,南京农业大学学子却是他们永远的烙印。“食堂对面的五舍曾是唯一的女生宿舍。当年,南农的男女比例基本为 4:1,一到四舍里住着所有年级的本科男生。十九舍那里曾经是一座小山包,三食堂的位置以前有电影可以看,体育馆附近还有舞会可以参加……”一路上,父亲携着女儿娓娓道来。
在没有手机的年代,大学的生活同样精彩,与舍友相约一起爬中山陵、坐五路公交车去新街口、花数个小时的时间渡江去浦口实习……父母的相识就源自一次宿舍的联谊。
“图书馆比之前大了很多啊! ”尽管不断扩建,自习室座位仍然很抢手。 “我们当年,大家会早早地去主楼抢晚上自习的座位。 ”为自己的青春赋予更多的意义,为坚定选择理想的将来时多增加一些底气,跨越时间的长河,优良的学风代代相传。伴随着落日的余晖,玉兰路上的一家三口朝着操场走去,喜欢运动的父亲经过空旷的操场时,与女儿伫立良久,为她介绍着二十几年前的陈设, 向女儿讲述当年的故事。 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阳光体育,只有每日清晨的签到,无论酷暑严寒,体育老师就在校门等着每个人去打卡, 如果错过了晨跑时间, 那天的体育成绩就会不及格……一批批的青年曾属于这片运动场, 任汗水沾满鬓角与衣领,一批批的南农人又回到这里,眼眶因回忆过往而熠熠生辉。桃李廊依旧静静地待在主楼的西侧,记忆中的石灰色长廊像是抽象的极简艺术家的作品,用横竖线勾勒出板凳与路面,顶部与两侧是长条的留白。 如今的长廊绿意盎然,一派生机。 肆意攀爬的绿植占据了它的石顶架,在午后的阳光中纵情生长,清晨听着朗读声苏醒,中午为过路人洒下荫蔽,夜晚枕着朋友间的呢喃心声入睡。通往校门的路上,寄托、期许与未来都融化在了夕阳拉出的三道影子中,父母出去的那一刻,新生朝着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