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争资源成为全校上下共识
2018年7月,在学校暑期中层干部培训班上,校党委对职能部门提出了“当参谋、做制度、抓落实、搞协调、争资源”的工作职责要求,并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争资源的重要性。近日,党委书记吕传毅先后到多个学院进行调研,强调学院要不断强化争资源意识,提升争资源能力,积极争取各种社会资源为办学治校服务。校党委为什么如此重视争资源?什么是争资源?如何争资源?有必要在全校层面进行一次思想大统一。
争资源,转变观念是前提。认识有多到位,行动就会有多自觉。当前,办学资源紧张已经成为制约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学校发展越快,这种感觉就越明显。在调研中,几乎所有学院都将资源紧缺列为制约办学的核心困难。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新任务,仅仅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已明显难以支撑起高校高水平建设的基本需求,面向社会找资源、争资源,成为学校进一步加快发展,提升办学质量的必然选择。虽然近年来,学校通过多渠道筹措办学资源,大力实施“人才优先战略”,每年投入近1亿元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持续改善办学条件,斥资5亿元新建6号、7号实验教学综合楼和23号、24号学生公寓,投入9000万元改善学生公寓住宿条件,想方设法解决办学过程中的“大师”和“大楼”不足的困境,但与社会对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要求以及全校广大师生的殷切期盼相比,学校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和进步的空间,资源不足仍然是阻碍学校发展最大的“拦路虎”。全校上下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坚决克服“等靠要”思想,强化争资源的意识,加强研究,广开思路,主动作为,想方设法向发展要效益,向社会争资源,积极构建大力争取各类社会资源为学校办学治校提供全面支持的大格局,为学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条件支撑。
争资源,提升能力是关键。打铁还需自身硬。高校是高端人才聚集地、创新驱动策源地,在高层次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思想文化引领等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不能守着金饭碗讨饭吃,要集中这些优势,以人才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手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产学研合作,深化与社会的联系,尽可能多地吸纳社会资源参与办学,弥补学校资源缺口。争资源要全方位地争取各类资源,既包含人力、财力、物力等有形资源,也包含平台、政策、信息等无形资源。回顾学校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通过各种举措、渠道争取到的各类资源,“人才优先战略”引进的学术大咖所带来的人才效应不胜枚举;作为全省取消学院行政级别改革和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单位,一系列改革举措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利用社会资金为所有学生宿舍安装空调和修建学生服务楼,极大提升了学校的社会美誉度。谁更好地获取了办学资源,谁就抢得了发展的先机和主动。在目前过“紧日子”“苦日子”的大形势下,我们既要加强统筹,建立有效体制机制,盘活学校现有资源,发挥其最大效用,更要着力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建立评价考核体系,努力营造敢争资源、善争资源的良好氛围,让每名教职员工都成为“争资源”的能手。
争资源,坚持双赢是原则。争资源不是单方面的索取,坚持双赢才能保证常赢,在想得到什么之前,要先弄清楚我们能够提供什么。资源是有限的、稀缺的,要把社会资源转化为办学资源,我们就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中获取更多资源。要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影响力,有效推进学科专业与产业结构的紧密对接,寻找更多结合点和突破口,积极拓展合作发展的空间和领域,做好结合文章。2016年以来,学校坚持“大米小米一起熬”的校城融合发展理念,与淄博市深入实施“九大工程”,学校帮助淄博市企业完成各类研发和改造项目850余项,同时获得1.41亿元资金支持,实现了共赢发展。今年6月,省市签署共建山东理工大学合作备忘录,学校与淄博市合力打造“一机制”“一空间”“六平台”,校城融合发展全面升级。淄博市计划投资在校内建设齐创大厦,这些都是学校在服务社会中获取办学资源所产生的动人故事。服务山东从服务淄博开始,随着人才共引共用机制的深入落实,“一人双岗”计划的积极推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你我、共同发展”的格局还将继续,学校有能力争取到更多社会资源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争资源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山东理工大学的发展进程中没有旁观者,每名山理工人都是参与者、实践者,“十三五”即将收官,“十四五”开篇在即,让我们聚焦聚识,破解难题,共同凝聚起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执笔/党办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