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师

人师

《资治通鉴》上有这样一句话,“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传统意义上的老师有两种,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古代所谓经师,是指研究或传授儒家经典的学者,教各种各样的知识学问,在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上都有着深厚的造诣;而人师则是教人如何做人的师表,他们不仅要传授学生某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帮助学生举一反三,从这个领域引导学生怎样看待世界,对待别人,甚至用自己一生的行为操守来影响自己的弟子。他们的作人做事,使我们一辈子学不完,像孔子孟子一样,这叫人师。

由古至今,人们对于老师的概念已经慢慢模糊。将脑子里对老师的概念单纯局限于学校里授予人知识的讲师。满腹经纶的讲师固然是重要的,但社会上某些人盲目地追求那些所谓的高学历,而进行学术造假、论文抄袭,以获得社会各界对其学术和人格上的尊敬与赞美。学术不正之风虚伪地弥漫,是我们对于“经师”的盲目推崇,而忽略其内涵品质。盲目浮躁社会下的的老师是否应该重新其定义?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先生的生活教育内容在他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即教育,是生活便是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健康的生活便是受健康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是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是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是受艺术的教育;总之,好生活是好教育;高尚的生活是高尚的教育;合理的生活是合理的教育;有目的的生活是有目的的教育。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精深,宽广无比是动态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我们不能把教育局限于书本和课堂,而应放在整个大社会环境之下。时代在进步,古今异义的新潮也越来越广泛。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对老师的定义也应拓宽。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中,就打破了当老师的界限,陶行知先生认为凡是个人有所长,皆可为老师,比如:你木工做得好,就可教大家做木工,你会修钟表,就可教大家修钟表,你烹饪优秀,就可以教人做菜……等。这些是技艺方面的特长,打破了传统传授书本知识“老师”的概念。陶行知先生也打破年龄的限制,陶行知就很提倡小先生,让上过学能识字的小先生教没上过学不能识字的大人。充分发挥每个人的长处,让教育真正大众化。同时陶行知先生提倡,只要你想学,树荫下、空地上……都可以作为教室。让教育随时随地都能普及化。这时空观念的打破让我们对于学习有崭新的认识。拓宽老师的概念可从特长、年龄、时空入手,那我们不妨将目光移至传统意义上的“人师”再进行扩大。

我们处在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结合的环境下,接触着形形色色的人:面露疲惫倦色也会欣然帮助群众的人民警察;在忙碌的街头上清扫垃圾的清洁工人;颠倒昼夜在病房里撑头欲睡的医护人员……他们在社会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默默无闻甚至不会引起人们过多的注意。他们给予着社会无声的力量,不伸张不炫耀……他们也许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们在无形之中影响了一个个热血的心肠:上学路上的小孩在爸妈的陪同下会默默地为洁工人捡起垃圾;热心的群众会为辛劳奔波的人民警察提供线索和帮助;病房里痊愈的病人会为悉心照料他的医护人员说一句谢谢……他们没有过多言语之间的交流,可能也不会像传统意义上的师生授课。但那授予其的意义充溢着人性的光辉。他们也许没有渊博的知识,但他们在他们坚守的岗位上授人以玫瑰。这与传统意义上的“人师”是殊途同归的。他们可能没有渊博的学识,也不会用语言去开导教育人们,只是用行动在默默坚守着。他们不会自我骄傲,可他们那品质无疑配得上崇高二字。

作为人师,人在师前。做人比做师是更重要的。无可非议,崇高的品质在某种意义上是远大于做学问的大小。先为人者,方可为师。也行在社会隐秘的角落里那些默默无闻的奉献者称不上师者,却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个人的榜样。教育是多元的,但它不能离开它最牢靠的地基-光辉的品质。“人师难求”在当代亦是如此,究其原因,不是生活中缺少那些人者,只是我们常常被平淡生活中的刺给绊住,心停驻于眼前,但生活中那些光亮是一直在闪烁的。

在月色与雪色之间,人性的光辉是第三种绝色,亦是人师。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