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不辍,从“食”至终
弦歌不辍,从“食”至终
治安1903黄道新
编者按:10月16日世界粮食节,“FOOD FOR ALL”人皆有食,是联合国对于世界的美好希翼,日益渐长的物质生活大都满足了我们的果腹之感,但是我们对待食物的态度与前人之相比隐隐流露出浮躁之气,这更是我们对生活的浮躁与迷惘。
人总是选择自己的喜好,这喜好往往与自己的性格和本质十分接近,所以从一个的饮食可以看出他的人格。简而言之,那便是一个人对食物的态度决定了他对万物的态度。
蔡澜先生写过这样一篇文章,标题《今天也要好好吃饭》。相当普通的名字,好似大人教导孩童的随口一说,但其中蕴意却很深刻。不管一天的心情好坏如何,无论如何也是要吃饭的。天塌下来当被盖,这是平淡日子里的刺,是蔡澜先生对于生活的态度,也是唤醒我们对生活的热忱……
文章里有这样几个片段描述道:“我们喜欢吃东西的人,当然也须尝遍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佳肴。吃的文化,是交朋友最好的武器。”“你和宁波人谈起蟹糊、黄泥螺、臭冬瓜,他们大为兴奋。你和海外的香港人讲到云吞面,他们一定知道哪一档最好吃。你和台湾人的话题,也离不开蚵仔面线、卤肉饭和贡丸。一提起火腿,西班牙人双手握指,放在嘴边深吻一下,大声叫出:mmmmm。”
地域有差异,语言有不同。但美食是文化交流的最坚实的桥梁。每一种沉淀的文化背后都有她独自丰厚的饮食习惯,每一个热爱家乡的人背后都有着割舍不断的美食情结。那些寄寓着对这片土地炽热的爱……
信息时代的潮流,外卖文化的风靡,食物的温度被封锁在了一个又一个包装盒里。足不出户吃到食物的方便固然享受,但那入口的一瞬,殊不知总会有那一丝缺憾和迷惘。先进的保温技术和保鲜技术在物质口感上做到了近乎无差,但精神上却有着那么一个大大的裂缝。
那是对食物的一种敷衍。当填饱肚子的生理欲望变成了你对美食的情感需求,你对食物的态度已是敷衍了事,对生活不难想象已是厌倦和疲惫。炸鸡,奶茶,麻辣烫,泡面这些速食固然不能否认他们的价值,但这些食物的快速简洁,用单纯的味道侵蚀着你的味蕾,你已经无法静下心来静静等待着真正意义上美食的出炉。餐桌上的人们,或多或少地拿起手机浏览各式各样的信息,对于面前的食物可能只是当作一个充饥物,吃饱就行,匆匆忙忙,留下一片狼藉的浪费,生活中的浮躁隐隐若现……
想象着此刻如果和自己的恋人在中餐厅吃饭,眼前点了几盘普通恋人都可能会点的菜:麻婆豆腐、酸菜鱼、干锅花菜,还有一份菌菇汤。餐厅里播放着小野丽莎的《玫瑰人生》,就连麻婆豆腐都被音乐赋予了爱的意义:口感滑嫩的豆腐夹一块在对方口中,外表被浓郁的豆瓣酱和花椒麻椒的香气包裹,咬一口,冒着滚烫的热气,又烫又火辣,像极了热恋的爱情。
静下心来,在灯光摇曳的餐厅听着悠长的音乐,或和父母,或和爱人,或和二三孩童,点上菜肴些许,褪去生活的苦恼和不畅,用舌尖接触着新鲜出炉的美食,身旁爱意浓浓……
现代人静下心来的饮食有他独特的浪漫,但古人的那些风流倜傥有着厚实的积淀。“凤髓龙肝”,“玉盘珍馐”,“山肤水豢”让一个个“老饕”大快朵颐。这些热衷于美食个“老饕”大都潇洒从容,以美食之乐化却烦恼青烟。
汪曾祺先生有言,“浙中清馋,无过张岱。白下老饕,端让随园。”,随园老人——袁枚著有《随园食单》的开篇便有这样一句话“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作需单知。”
在袁枚眼中,饮食是大雅学问,活要活得人性,吃要吃得痛快,读书仕途是排在最后的。性情才子袁枚不仅是个知味之人,而且是个高超的烹饪理论家,他的“作料须知”、“搭配须知”、“火候须知”、“器具须知”、“上菜须知”等,是他在漫长悠悠的岁月中,用真诚的味蕾和细致的品味总结出来,放在今日也对烹饪界也有很深的启迪意义。
饮食的精致绝不是单单指那些名贵罕见的食材,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投入。他所欣赏的菜肴,越是寻常的食材,就越是要用几十种海鲜、香蕈和鸡汤来“众星拱月”,以吊出奇味。比如,他极为得意的“蒋侍郎豆腐”“杨中丞豆腐”“王太守八宝豆腐”,要么是用大虾米一百二十个或小虾米三百个加秋油一并煨出来;要么是把鸡汤和鳆鱼的味道浸入到豆腐中;要么是用香蕈屑、蘑菇屑、松子仁屑、瓜子仁屑、鸡屑、火腿屑,与豆腐一起在浓鸡汁中煨制。而这些鸡鱼虾屑的精华和鲜味被豆腐吸收后,用勺子捞出来,以免夺了豆腐的风采。而剩余的食材,鱼虾之类,虽则平淡,亦可以用之砂锅慢炖,煮成一锅鲜美的粥;又或七拼八凑,成为一道新的菜肴,简单却不失精致。在随园老人的眼中,不仅仅是山珍海味值得珍爱,食材愈是平常,愈要有精细对待的态度,一如对待生活的满面春风。
声色流丽的人,记录的食单也是如此,细节精致,富有草木花香。一如他的生活,华美有节,声色俱全。
中国饮食文化绵延三千多年,《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有云:“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纵观历史长河,不知多少文人墨客寄情于美食,那些潇洒自由的风骨通过诗句迸发——
“东门彘肉更奇绝,肥美不减胡羊酥。”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大如苋食白如玉,滑欲流匙想满屋。”
“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
自古以来,中华这片雄伟的土地上的人们对“吃”总有着自己的固执与坚持。在这浮躁涌动的世界,我们更应该静下心来,好好吃饭,因为食物不仅仅代表食物本身,它更是寓意着我们对生活的态度。精心地准备一顿饭餐,用心地品尝一口肉食,重新燃起我们对食物的热忱,唤醒我们对生活的热爱。
不论是古今,这是一个民族对于食物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忱,她源源不息,弦歌不缀,从“食”至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