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中的制度密码浅说

 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时,谭德塞明确表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展现出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这是中国的制度优势,有关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前不久,英国剑桥大学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也直言不讳:“中国政府应对疫情非常高效,中国政府能从大局和战略上着想,有能力调动人力和资源,有很强统领能力,我认为中国的治理体系理当是世界上最高效的。”尽管两个外国人的政治背景不同,观察问题的视角也有些差异,但在一个基本事实的认定上却达到惊人的一致,着实令人感佩。而这个“基本事实”就是:中国政府应对疫情快速高效,得益于中国制度的显著优势。这是基于了解中国抗“疫”真相后而作出的一个事实性判断,从这个“判断”中,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捕捉到制度密码,并加以“浅说”。

一方面,制度优势是我国的最大优势,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行动不啻为一个最生动的例证。这个“例证”至少包括以下制度元素:一是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抗击疫情能够取得阶段性成效,与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果断决策是分不开的。这个结论,既蕴含了应对凶险疫情的现实逻辑,也蕴含了因应党情、国情之需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二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需要科学决策,而且更需要强有力的行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国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先后组织330多支医疗队、4万多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等疫情重“灾”区,迅速建成火神山、雷神山等医院和方舱医院集中收治病人等举动表明,厉行战时集中主义,是必不可少。三是全国一盘棋的强大动员力。抗击疫情是一场阻击战,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患者救治、科研攻关、物资保障、信息公开、舆论引导等方方面面。因此,只有依靠全民动员的“人民战争”,构筑起疫情防控的人民战线,方能化“危”为“”,赢得主动。当下,抗击疫情出现持续向好态势,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另一方面,实践是检验制度优劣的标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行动不啻为一次最鲜活的实践。这个“实践”至少发出以下重要“信息”:一是政治制度不具有选择的随意性。也就是说,在一个国家的各种制度中,政治制度处于关键环节,但它往往又受制于诸多主客观因素,如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意志等。在我国,之所以强调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等根本政治制度,就是因为它是在我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体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得到人民拥护的。这次决战决胜抗“疫”阻击战、总体战的实践,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我们坚持上述政治制度的必然性、正当性和合理性。二是各国的国情不同,各国的政治制度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中国的政治制度根植于中国国情,必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能够创造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持续稳定这两大奇迹,完全得益于一套高效运转的政治制度安排。同样,中国能够迅速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取得疫情防控阻击战总体战的阶段性胜利,也是一套政治制度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化演化的结果。三政治制度是用来调节政治关系的、建立政治秩序、推动国家发展、维护国家稳定的,不能脱离特定的社会政治条件来抽象地进行评判,更不能带着政治上的成见和意识形态的偏见信口开河、说三道四。现在一些西方大国不断借疫情污名化、贬低、攻击中国,甚至称中国制度是疫情的根源,中国人是“新亚洲病夫”等等,妄图唱衰中国,其险恶用心昭然若揭。在这股政治“病毒”侵袭下,国内一些所谓的“公知”和少数留学生数典忘祖,不时散布“辱国”“恨党”言论,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此,决不能一笑了之,必须基于鲜活的“实践”和铁一般的事实给予有针对性的反击和回击,以对冲其对制度形成的损伤。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