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学校 为了学校一切

——记永不离线的校医院副院长张萍及其团队








在济南主校区,有这么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他们从进驻之日起, 一直坚持24小时全天候守护师生健康安全;

有这么一群特别能担当的 “女汉子” ,她们日行数万步丈量着新冠疫情期间的开学核验之路, 为主校区如期复学提供了强有力保证;

有这么一个特别能奉献的团队, 他们越是危险越向前地为复学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 为广大师生撑起一张疫情防控安全网。

他们就是张萍团队, 即后勤管理部校医院副院长张萍所带领的济南主校区医护人员。5月6日-15日, 张萍精神紧绷, 带领5名清一色 “女将” , 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复学核验准备工作。

作为山东省首批开学复课的高校, 校(院) 党委高度重视, 统一部署。主校区学生管理队伍、 后勤管理队伍齐上阵, 周密筹划, 稳扎稳打, 尤其是张萍团队全力以赴,她们晚上制定科学应急预案、 教职员工应知应会知识及各种培训材料, 凌晨 2:00 之前几乎没有休息过, 每天最多有2、 3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第二天5点钟天一亮, 她们就开始奔波于校门、 教室、 宿舍、 餐厅等重要场景, 一方面加强协同演练, 确保疫情防控流程人人了然于心, 一遍遍的场景演练, 团队成员嗓子喊哑了, 但却未曾因此少喊一道程序。一方面布置临时留观点, 年近50的张萍带领 “95后” 的姑娘们, 在没有交通工具的情况下, 徒步辗转各个地点, 亲手撑起帐篷,铺设地毯。

“我们这一群女汉子搬得动上百斤的帐篷, 扛得动几十斤的地毯, 组装得了一个个隔离桩, 搬得动一张张大课桌。 ” 护士刘寒冰感慨地说。更为 “头痛” 的是, 为了保证物品的安全, 她们白天布置好的现场, 晚上需要收回来, 日复一日如此……每天人均6万步的运动量, 脚底磨出了血泡, 脚泡挑破, 包上厚厚的输液贴, 忍着疼继续走。

其实, 对于张萍来说, 不仅仅是体力的劳累, 更多的还是核验能否最终成功的精神压力, 因为核验是开学的必经程序, 她不能辜负学校的信任; 因为标准不统一首次核验并未通过, 一向追求完美的她备感委屈。她因此急火攻心, 牙疼难忍, 回泰安拔牙往返只用三个小时, 过家门而不入, 她说当时自己已经魔怔了, 心里只有核验。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拔下坏掉的牙齿, 咽下委屈的泪水, 张萍没有片刻的懈怠, 而是重整心态, 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再出发。在她的感召下, 护士燕玉川晚上订婚, 顾不得享受甜蜜时光, 第二天便回到工作岗位; 团队成员累倒输液的、 嗓子喊哑的更是家常便饭。

5 月 15 日, 省核验领导小组对济南主校区进行了第二次开学条件核验。核验通过的一刹那, 张萍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了,她说: “从大学生活动中心到校医院只有3分钟的路程, 我就是走不回去了, 团队成员骑着电动车把我接回去的” 。几个小姑娘知晓结果后也哭作一团, 那一刻是情绪的释放, 更是胜利泪花的绽放。5 月 16 日, 校 (院) 正式复学。从这一天开始, 张萍团队又投入到另一场 “战斗” ——做好校园疫情防控, 守护师生在校安全。张萍深知责任更加重大, 此时, 他们团队增加到9人。如果说核验工作考验的是团队的专业、 体力与意志, 那么, 保证安全复学则彰显了他们的奉献、 担当、 以及越是危险越向前的高尚情怀。

2000多名学生陆续返校, 毕业班、 非毕业班, 省内、 省外, 迎接学生返校工作战线长, 时间节点分散, 有时一天来 2—3 个学生, 有时来100多名学生, 最多一天返校400多人; 有的是凌晨三四点到站, 有的是正午到站, 有的是夜里十一点到站。不论何时,校门口防疫通道都有张萍团队坚守岗位,行李消毒、 测体温、 逐人登记……

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在感谢信中这样写道: 校医院同事冒着酷暑在校门口值班,一天要坚守10几个小时, 累了就在桌子上趴一会儿, 困了就睡在医院应急车上, 随时可以开展工作, 校医院全体同事无私的奉献精神和饱满的工作状态, 让我们备受感动, 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更让主校区同仁们感动的是, 张萍团队全方位管理隔离区, 即最危险的外省学生返校临时留观点——5号公寓楼。对此,张萍解释说, 留观楼本来安排的是校医院、辅导员、 物业三方管理, 考虑到他们不专业, 还要管理省内的学生, 接触面大, 一旦有事传染性强, 而且开始曾出现过学生发热的情况, 有物业人员吓得直哭,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就是白衣战士, 当然应该我们全权负责。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 只不过是有人在默默坚守, 留观楼的同学们对此深有感触, 他们说, 从踏进学校的那一刻起, 满眼都是身穿隔离服的校医们忙碌的身影,从校门到公寓, 从公寓到房间, 再到省立医院核酸检测的全程陪护……他们24小时穿戴防护服、 防护用具, 严格按照流程为学生服务, 每一名同学都要经历三遍消杀过程,程序虽然繁琐, 时刻保持警惕心, 坚决不放过、 不遗漏任何一个角落。

—— “我要原宿舍那双紫色小熊图案拖鞋” “我要买一包品客原味薯片” “我中午要吃麻辣米线……” 张萍团队建立一个服务微信群, 里应外合, 时刻满足着学生们的各种要求。白薇、 陈菲菲、 刘明月、 燕玉川四人24小时食宿在留观楼, 还为入住的学生提前准备好被褥、 垃圾桶、 电蚊香和防疫爱心包, 打好热水、 打扫卫生……防控的是疫情, 传播的是爱心, 后来老师、 同学, 甚至食堂、 超市人员都加入了外围服务队伍。

——张院长就是我们的定海神针, 团队人员说, 他们照顾隔离学生日常生活, 及时高效处置突发情况, 协调安排核酸检测,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 是院长一直为他们打气释压, 并要求他们一定将满满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 为此, 院长坚持去接第一个外省学生, 常常检查他们防护服是否穿得安全, 每次去核酸检测前, 都再三叮嘱学生不要紧张, 到医院不要乱走乱摸。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 晚上团队聚在一起开会, 总结当天的工作, 部署明天的任务。 “ ‘95’ 后的青年, 思维活跃, 常常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工作方案, 这使得我们团队能够更高效地开展工作。 ” 张萍对晚间例会的效果非常满意。

张萍说, 她在工作中, 从来都是集思广益, 一直思考如何最大程度发挥团队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如何激发他们不服输的精神, 如何始终保持他们热情不减的工作干劲。如今, 她非常得意地表示, 通过这段特殊时期的锻炼, 这帮孩子迅速成长起来, 即使她现在离开, 工作绝对不会走样。对此, 98年出生的刘明月深有感触, 她来的比较晚, 一开始极不适应如此高强度的工作, 张萍第一次单独提醒、 第二次单独训斥效果不甚明显, 第三次公众环境下高分贝咆哮, 小姑娘终于警醒了, 她说, 从此她就紧跟大家节奏, 跟着跟着就被团队同化了。唯一的男护士孙振东, 也由开始的不熟练到后来重活儿、 累活儿一马当先。

当然, 张院长难以控制的当众训斥是有的, 但更多的是雷厉风行的身先士卒, 还有妈妈一样的关爱, 这是团队成员一致的评价, 比如, 有一天, 她把团队带到超市, 任由各自随意挑选喜欢的零食; 他们还有一个 “奋斗群” , 张萍不定时的慰劳大家 “红包” ; 她还会记得大家的生日, 还会订来大家喜欢的外卖……2020年关将近, 万家团圆时刻, 天外村校医院办公室却是另一番景象, 忙碌的氛围显得 “格格不入” 。白天电话声此起彼伏, 为筹集防控物资忙里忙外; 夜晚办公室灯火通明, 灯下研究、 制定文件的身影显得格外疲惫……校医院院长张勇、 副院长张萍24小时值守校医院, 即使除夕夜也不例外。

当时正是疫情最严重、 防控物资最紧缺的时候, 腊月二十八开始, 两位院长便忙碌于采购防控物资、 制定应急防控方案、 入库社会捐助……他们急于在最短的时间内为三个校区完成这一系列工作。他们这一忙竟然一个多月没有回家。事后张萍说“不是不想回家, 只因职责所在, 义不容辞! ”

如此一个一切为工作让路的 “拼命三郎” , 令人不解, 也令人佩服。其实, 熟悉张萍的人都知道, 她是30年如一日, 始终不忘初心, 坚持行走在最苦最累最危险的第一线。

——张萍是我们大学子女, 父母从小就教育她爱党爱国爱校, 要甘于奉献。她从上学到工作也一直是大学的一员, 一枝一叶总关情, 为大学而努力是她心中不可撼动的追求。她说当年与丈夫相亲就是父亲代劳的, 因为约定的时间她突然来了病人。丈夫也在父亲的影响下, 一直无条件支持她的工作。

——2003 年 “非典” 时期, 张萍挺身而出, 成为抗击 “非典” 的主力干将, 她主导筹建了校医院11间标准化隔离病区。那段时期, 虽然单位离家只有3分钟路程, 张萍却顾不得回家, 整整两个月吃住在办公室。特殊时期, 张萍火线入党, 成为一名中共党员, 更成为她爱校敬业的新的起点。

——2019年11月, 随着济南主校区投入使用, 张萍再次主动作为, 带着一名大夫, 开始了主校区校医院筹建工作。高铁成了她们往返的主要交通工具, 她们早上6:00出发, 晚上7:00回家成为常态。

功夫不负有心人, 多日的奔波忙碌, 换来了校医院在济南主校区的投入运营, 医护人员也由原来的2人陆续增加到9人, 她们以高度的责任感与敬业精神出色完成了守护校园的任务。

……心有所信, 方能行远。张萍始终坚持坚定的理想信念, 保有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带领其团队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 她们坚守平凡却成就不凡, 无怨亦无悔; 她们勇于担当最危险的工作, 勇毅而无畏。她们是这个夏天最闪亮的星, 折射出无数个为校 (院) 建设而默默奉献者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