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波教授开讲“诗词与人生”,渐冻症少年圆梦南师大







  9月17日晚,南师大《敬文讲坛》迎来新学期线下第一讲。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文化学者郦波为广大师生带来一场题为“诗词与人生”的精彩讲座。副校长李久生、陈治松(挂职)出席讲座。
  李久生在讲话中,首先对学校文化品牌活动建设给予肯定,希望《敬文讲坛》为学校建设成为“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大学”添上浓重的一笔。他指出,本次讲座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即是“圆一位学子的梦”,充分体现了南师大的“厚生”精神。今年7月,山东《泰山晚报》报道了一则应届高考学生王书童的感人故事。王书童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但仍刻苦求学,不断追逐自己的文学梦,他的愿望之一便是能听一次郦波教授的课。因此,王书童应邀来我校聆听郦波教授的讲座,圆自己的一个梦想。
  毕业于泰安一中的19岁少年王书童,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视力700度,脊柱严重侧弯。今年高考,他顽强地完成了全部6门科目的考试,虽然,与喜爱的文学专业学习失之交臂,但他有个愿望,就是听一堂南京师范大学郦波老师的讲座。9月17日,他终于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南京师范大学。
  此次圆梦之旅,王书童特地作了儒生打扮,他说齐鲁之风的装束代表了山东特色。来到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的第一站,便是参观敬文图书馆,自由地徜徉在书的海洋中。王书童从小喜欢诗词,熟读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长大后喜欢阅读武侠小说和《资治通鉴》等史书。
  王书童说:“现代人可以借鉴古人的精神,为了义可以奋不顾身。男孩子当策马长歌,比较有英雄气概。郦波老师说过,我不会武功,但我可以有侠气。”
  书童的妈妈田青说:“我想,他有他自己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我不能决定他的人生,我决定,要好好地培养这个孩子,他想干什么,我就满足他什么。”
  于是,田青带着儿子开始了13年的漫漫求学路,由于书童的成绩一直不错,学校也提供了很多便利。
  今年,书童参加高考,山东省考试院给予他优先进入考点、考试时间延长30%等待遇。然而,由于双手无法按要求填写答题卡,他的高考成绩不理想。最终只考取了山东泰安一所职业院校的康复专业。
  王书童说,能参加高考已经很不容易了,这样的结果,他可以接受。
  因为酷爱文学,王书童最大的愿望是能听一堂郦波老师的讲座。妈妈田青把他的想法发到了网上,引起南师大的关注。南师大有一个品牌文化活动———敬文讲坛,恰逢本学期开学第一讲邀请的就是郦波教授,不仅让广大师生有机会聆听郦波教授的精彩讲座,也让王书童得以圆梦。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管红星告诉记者:“我们的校训是正德、厚生、笃学、敏行。厚生不仅是关爱我们的学生,也是对整个社会的承诺,厚生的内涵是我们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的生命丰满起来,也使这个社会每个人的生命丰满起来。”
  讲座开始前,郦波送给王书童一本他亲笔题字的《五百年来王阳明》。郦波对书童说:“生命里有时候就是一两束光亮,照亮了我的人生,作为老师,你的心愿也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能为你上一堂课,做一场交流,这才是我一个老师最大的幸福,谢谢你,书童。”郦波鼓励他永不放弃,在文学之路上继续努力。
  郦波说:“渐冻症是你的疾病,病得最厉害的是霍金先生,当他只有三个指头能动的时候,他却洞悉了宇宙的奥秘,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不抛弃,不放弃,所以我相信书童,你也一定能和霍金先生一样,有自己的独属于你的光明的未来,让我们为书童鼓掌加油。”
  郦波教授从《泛海》《过零丁洋》的创作渊源以及自己与这些诗句的友谊旧事入手,开启了本场讲座。“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在郦教授昂扬的语调之中,我们可以重望历史,感受到诗词蕴藏的力量。他以幽默、生动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诗词的作用。第一,诗词可以确认内心的根本,正所谓“诗言志”,读诗词给人以“心外无物”之境。第二,诗词可以清空自我,让人重拾初心。第三,诗词的终极意义,便是救赎家国天下。他还以“别”的引申义细解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以“黄沙道”诉说辛弃疾于生活之中仍有老友重逢之意的难得,以各地山川实际海拔讲述古人登高传统,以《采桑子·重阳》探究诗词秋意的抒发与革命者的精神力量……郦波教授的讲述可谓旁征博引、字字珠玑。郦波教授揆诸现实,如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新冠病毒的现状、人口文化结构的改变、对美丽中国的期盼等。在他的讲授和引领中,我们感受到诗词之中的格局和力量,感受到了在现今社会向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宝贵经验的重要性。讲座结束后包括王书童在内的学子频频向郦波教授提问,郦波教授分享了很多自己的丰富阅历和经验。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郦波老师博学多才。”听完讲座,王书童说。整整三个多小时的讲座,郦波一口水未喝,他慷慨激扬的演讲感染了现场每一个人。据悉,郦波其实当晚要出差,为了帮王书童圆梦,特地将航班改成了第二天早上。
  郦波动情地说:“虽然生活给他们关上了一扇门,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痛,可是他们内心有一种火热的希望,所以教育最终的意义,就是帮助每一个人释放内心的希望,播撒光明的种子。”(徐翎 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