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上的“在线求学”

简短说明
2020年2月底,全国高校开展线上教学。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一大批西藏同学因网络问题无法在家求学,他们在雪山上苦读、骑摩托车找网学习、夜里11点还在山里找信号……同学们刻苦求学的画面感动了社会,西藏供应商第一时间与学校了解情况,迅速采取特殊行动,在6天时间内为该校铜须斯朗巴珍所在的岗村架起了一座4G信号塔。此后,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等20余家主流媒体先后报道,全网相关短视频播放量超过1个亿,人民日报微信20分钟内阅读量超过10万+。通讯报道发出后,共青团中央联合中国青年报还因此发起“一起学习,希望同行”希望工程特别行动,站在脱贫攻坚的高度为3000多名贫困学生解

雪域高原上的“在线求学”

 

编者按  217日,学校“线上教学”模式正式开启,大多数的同学快速投入到了紧锣密鼓的学业中,感受“线上教学”带来的新鲜感,但仍有一些同学边远地区的同学因为网络问题遇到了困难,尽管学校已提出“返校后再补课”等备选方案,他们仍绞尽脑汁破解难题,试图打通这4300公里的隔阂。

95后西藏姑娘斯朗巴珍跑到零下3摄氏度的雪山顶上上课,在冰冷的石头上一坐就是四个小时;家住珠峰脚下的小伙次仁曲桑,凌晨4点就起床,骑着一辆旧摩托来回花费6个小时去乡里寻找网络;还有家距离拉萨市五六个小时车程的扎西卓玛,需要去村长家里“借网”,遇到停电就在山里转了一圈又一圈……像他们这样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参与课堂享受课堂的孩子在学校还有很多,充分展现了高职学生刻苦、勤奋、踏实、努力的优秀品质,也牵动着许多老师和网友的心。

 

雪山顶找网上课,她在冰冷石头上一坐就是4小时

康复192班的斯朗巴珍,家住西藏昌都市卡若区埃西乡岗村,这里四周雪山环绕,气温较低,因地势原因也存在网络信号较差的情况。“如果是日常交流的话,家里的网还可以,但是看视频就不太行,一直会卡顿。”斯朗巴珍这样说道。

在第一天线上教学的时候,因为信号一直不稳,老师的授课内容也听得断断续续,这让斯朗巴珍十分焦虑。辗转几处空间,都不能满足课程网络需要,斯朗巴珍拿起手机和笔记本就向旁边的山脉跑过去。一路走、一路试,直到跑到快山顶的地方,视频中的老师画面开始流畅,她才松了一口气。斯朗巴珍就在原地坐下,在这块石头上留下了记号,从那天起,这块石头就成了她的“课桌椅”。

地上是皑皑白雪、抬头是茫茫雪山,在这静悄悄的空旷地,斯朗巴珍一坐就是4个小时。“中午的话大概是零下三度,早晚比较冷,但我习惯了。”在谈到雪山顶的学习时,斯朗巴珍表示,每天步行去山顶大概需要30分钟左右的时间,所以课间就不回去了,冷了就搓搓手、捏捏脸,站起来转一转、背背书,和同学聊聊天、约一约返校的生活。

虽然有点辛苦,但是斯朗巴珍表示:“能和同学们一起听老师讲课,这种感觉太好了!”她曾经在对话中提到,未来自己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护工作者,就如正在救助武汉的前辈们一样。

 

零下13°C的极寒,为寻网络他骑摩托车往返6小时

护理183班的次仁曲桑,家住西藏日喀则地区扎西宗乡比列村,这里距离珠穆朗玛峰仅有49公里,海拔近4200米。在这个区域内,网络信号十分不稳定,连发送信息都有延迟。疫情期间的线上应急教学方案让次仁曲桑犯了难,尽管学校在前期调查时针对他们提出了可以回校补课、发送学习资料等线下学习方案,但次仁曲桑仍不想错过每一次和老师“面对面”上课的机会。

次仁曲桑在众多的应对方案中选择了最麻烦也是最直接的那一个。每天早上4点,在屋外还是一片漆黑的光景中,次仁曲桑便起床洗漱收拾书包出发了。他骑着家里的一辆老旧的摩托车,从所在的比列村前往扎西宗乡找网上课。这段路不仅有几十公里,而且更令次仁曲桑着急的是,这些路都是珠峰脚下的土路,即便有了摩托车这一代步工具,每天的来回车程也要花费近6个小时。

“在校期间我从来没有过旷课,哪怕在特殊时期我也不想旷课!”次仁曲桑对于这6小时车程的辛苦也只是轻轻略过。这一段令人心酸又感动的境遇,次仁曲桑却不曾抱怨,仅有一次在和老师的沟通中他说过:“老师,我真想早点开学!”

次仁曲桑说,自己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医护人员。初一的时候,他生了一场病,持续了有差不多四个月,村里医疗条件差,没有人知道他得的是什么病,后来父亲带着他去市里看病。“当时去了拉萨市的医院,那里的医生一看就知道是阑尾炎,医生和我说,你再迟三天的话可能就没命了!”次仁曲桑说,“医生给我做了手术,七天的时间,解决了我四个月的痛苦,还带来了我一生的希望,我就觉得医生相当了不起。从那时开始,我决心要当一名医护人员。”

 


为了找到信号,她在山里转了一圈又一圈

扎西卓玛是康复192班的学生,家住西藏那曲市班戈县青龙乡加苏村。她和她的三个小伙伴,在求学路上遇到了他们的“贵人”——村长。

217日开始,扎西卓玛每天都会和几个小伙伴结伴去村长家“借网”,在温暖的村长家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尽管家里条件有限,但村长给予他们这批大学生的关怀让每个孩子都十分感激。闲暇之余,他们也都自告奋勇地帮着村长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但在提到最近的学习生活时,扎西卓玛有点不好意思,细问之下才得知原来20号的时候,村长家停电了,她没能按时上课。得知停电的当下,扎西卓玛急得团团转,她和小伙伴们立刻出发去山上找信号,绕着山脉转了一圈又一圈,从白天到黑夜。直到夜里11点,扎西卓玛才借用微弱的信号回复了一条信息:“老师,我还在外面。”

对于辛苦找网,扎西卓玛从不抱怨,她说:“每一节课都是在帮助我们多吸收一点知识,所以我们也尽可能地不想错过。”

在谈到“为什么学习康复专业?”扎西卓玛说,学医可以治病救人。聊起这次疫情,扎西卓玛表示,看到五湖四海的医护人员都去武汉救人,她很感动,如果是自己,也一定会去的。如今大一的扎西卓玛,可以说才刚刚开始自己的大学生活,但对于未来,她也有自己的想法,“我们这里是牧区,很多人都不太懂普通话,教育和医疗相对来说都比较差,所以我想毕业之后回到老家,可以为自己的家乡做点事。”



建基站送流量,各方驰援共渡“线上教学”难关

223日,学校官网、官微同时发布《登雪山、冒风寒、6小时求学路……这些“傻”孩子让老师既感动又心疼》一文。文章一经发出,引起各方强烈反响,里面的每一位同学的遭遇令全校教职工和社会大众感叹、心疼。

西藏当地移动公司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联系到了学校,询问了斯朗巴珍同学家的住址。225日上午7点,中国移动西藏公司昌都分公司网络部组织人员,经过7个多小时的跋涉,克服冰雪路面行车的困难,于当天下午14时许赶到斯朗巴珍所在昌都市卡若区埃西乡岗村下辖的自然村布格村巡检网络覆盖情况,协同当地铁塔规划网络建设等,为斯朗巴珍所在的布格村新建了一座4G基站。228日,斯朗巴珍同学家已经可以通过4G网络流畅使用视频通话,网课卡顿问题圆满得到解决。

同日,西藏移动公司的工作人员也已惊人的速度抵达扎西卓玛家,多次测试后终于达到4G满格的效果。

而远在珠峰脚下的次仁曲桑家,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边境派出所的警察和西藏电信的工作人员多次上门终于帮他免费解决了信号问题。同时扎西宗乡边境派出所的丁增格桑所长,还表示将从次仁曲桑家开始以点扩面,建成“爱心网络求学家”,带动更多藏区孩子努力学习,改变现状。

针对学校部分同学居家学习信号弱或无信号的情况,学校已经进行了名单的统计,将统一交由西藏移动公司沟通处理。

同时,学校为保证同学们网课的正常收看,与淮安电信、淮安移动、淮安联通三家公司合作,在疫情期间将每个月提供50G流量用于贫困学生的网课学习,2月、3月的流量资助已经发放到位,共961名同学收到了相关信息。正式开学返校后,学校教务部门将联合各学院陆续出台“学业支持”疫情专项帮扶计划,对疫情期间学习受阻的同学进行整班建制的知识补习,对于因为信号问题完全无法同步参与课堂教学的同学进行一对一的教师辅导。该事件的持续发酵为全面实现小康进行了查漏补缺,在线教学的顺利、有序、精彩的开展也为高职百万扩招奠定了基础。

 

后记:

学校和通讯公司的后续各项举措受到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和赞赏。中国青年报在头版位置刊登了我校的关爱行动《95后藏族女孩不用爬雪山找信号上课了》,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环球时报、新京报、学习强国、江苏卫视等主流媒体纷纷报道、转载,网络掀起议论热潮,网友们为学校、三大运营商的共同助力点赞、喝彩。

网友“珍惜缘分”称赞道“有这种毅力坚持的孩子,干什么都不会难住他!”网友“小苏”为坚持学习的孩子们加油“你在雪山之巅求学的样子真美!”获得网友2万多次点赞。在学校官微下,也有不少同学发来留言,护理班“粉红豹”表示“次仁曲桑真的值得我学习!”还有同学表示:“如果自己在偷懒,命运又怎么会认可你。只要开始,就永远不晚!”

一场疫情,让我们困于一方天地,为大局、为家庭;一场疫情,让我们珍惜学习时光,为自己、为未来;一场疫情,让我们感激四方相助,为师生、为梦想;一场疫情,让我们期待最美春天,为齐心、为希望!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