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建设
参加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有感
罗马时代著名的建筑师威特拉维斯留下了一本传世的经典作品—《建筑师之书》。在这本书第七册的序言里,威特拉维斯定义了如何衡量一个人身上最有价值的东西。他主张最简单的检验方法是:看哪一种东西在你遇到海难时能救你,能让你活下去。他在书中深情写道:“所以我感谢父母让我受教育。”他的意思再清楚不过,凭借教育教给我们,内化在我们身体里的知识与能力,有朝一日就算不幸遇到海难,丧失了一切财物,到没有一个熟人的地方,我们还是能重新自立,取回被命运作弄剥夺的一切。
教育中的教,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重在成才;教育中的育,指人格与品质的涵育,重在成人,教育是育人与育才的结合,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结合很好地契合了教育的本质。在笔者开展的多达4000人次的调查问卷中,在回答“学习思政课时不够投入的主要原因”时,选择“学习内容不像专业课那样能马上解决实际问题”排在首位,思政课程固然要回应学生关切,讲出看似无用中的大用。那么,专业课程的教学是否应停留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有用”上?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尔兰诗人及剧作家叶芝说过,“教育不是填满一只水桶,而是点燃一团火。”这其中的启示应该是,我们要通过专业课程的魅力点燃学生脑海中的“火”,更需要通过在专业课程中植入德育或思政元素,点燃学生心中的“火”,唤醒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追求。
当一堂课结束或一门课结束,学生能带走什么?是每次课前我提问自己的问题。
精巧的教学设计要体现的是精心安排的课程内容,而课程内容需要围绕人才培养要体现的核心能力进行建构。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名词术语、原理模型固然重要,但从塑造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来看,思维的培养是重中之重。亦如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所言:“经济学的理论并未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完整结论。它不是一种教条,而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器官,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经济学的人做出正确的结论。”
近10年讲授经济学课程,笔者多是面向某一个专业班级,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培养的现状,笔者曾于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专门开设了一门面向全校的公选课—《丰富思维的10堂经济学课》,授课对象为来自10个不同二级学院,17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教学过程和期末考察环节中,鲜明地体现出不同专业学生思维模式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同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思维训练侧重的不同方面。但也能感受到不同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共通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似有缺乏,且,学生似乎对自己专业特性所包含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路径有着比较强烈的依赖甚或是被动的遵循,影响了其从更多角度的观察与思考。这一方面当然是专业教育不断强化思维习惯的作用使然(或者是如专家所言,是综合类院校人才培养的孤岛效应所致),另一方面也显示出通识教育在学生中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必要性。正如爱因斯坦关于教育的经典表述,“大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堆积很多知识,而在于训练大脑会思考。”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某一学科思维的培养,这种培养就必须有主线或是遵循,即培养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元素或德育元素本质上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育人元素,在教学过程中主动融入思政元素,就使得课程具有了鲜亮的灵魂。
一直觉得,作为教师,工作中最有意义也最沉重的部分,应该是,我们有机会去影响他人的人生。那么,就让我们更精巧的设计教学环节,更投入的组织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融入鲜亮的底色。让教育的过程感染自己和学生,让彼此都能认同:人生最好的奖励,就是让我们有机会为值得奋斗的事业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