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通讯》报道我校科研成果

《自然·通讯》报道我校科研成果

  本报讯  近日,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先后报道我校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科研成果,包括黄维院士和陈润锋教授在有机长余辉领域的研究成果“热活化三线态激子释放实现高效率的三模式有机长余辉”(“Thermally activated triplet exciton release for highly efficient tri-mode organic afterglow”)以及黄维院士和解令海教授团队在有机纳米聚合物领域的研究成果“基于中心对称分子排列的立体选择格子化和聚格子化”(“Stereoselective gridization and polygridization with centrosymmetric molecular packing”)。

 “热活化三线态激子释放实现高效率的三模式有机长余辉”研究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陈润锋教授和黄维院士为共同通讯作者,博士研究生靳继彪为论文第一作者。

  有机余辉材料指的是在激发光停止之后仍可继续发光的有机材料,在生物成像、传感、信息存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只有少数有机余辉效率(被吸收的光子转化成余辉的效率)能超过10%,实现高的余辉效率仍然是巨大的挑战。针对这一问题,我校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黄维院士和陈润锋教授带领的团队提出了通过合理的分子设计实现长寿命激子的有效转变,显著增强有机余辉的发光效率,所开发的余辉材料寿命为0.23s,余辉效率高达45%,这是迄今为止有报道的最高余辉效率。本研究利用新开发的有机长余辉材料,拓展了在磷光寿命成像以及可视化温度检测方面的应用;开发的热活化三模式余辉发光材料是实现余辉效率增强的有效方式,代表了高效有机长余辉领域的重要进展。

作为国际上有机长余辉发光的开拓者,黄维院士、陈润锋教授团队一直致力于对有机长余辉发光新材料的开发、机理的研究以及新应用的探索,继2015年首次报道有机长余辉材料(Nat. Mater. 2015, 14, 685)之后,在Advanced MaterialsChemical Science, Materials Horizon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等顶级国际期刊相继发表了重要研究成果。此项研究成果实现了有机长余辉发光领域的再次重大突破。

   “基于中心对称分子排列的立体选择格子化和聚格子化”研究成果49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解令海教授和黄维院士为共同通讯作者,博士研究生林冬青和青年教师魏颖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自Alan J. Heeger1976年发现导电聚合物并于2000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以来,有机半导体及在其基础上孕育出来的柔性电子技术成为承载未来信息产业与智能制造最具潜力的载体。直至今天,柔性电子技术、特别是有机电子技术仍在有机显示(OLED)、有机激光(OL)、有机光伏(OPV)、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FET)、传感与执行、信息存储与忆阻计算等方面面临着巨大挑战。以有机宽带隙半导体为例,其综合性能与材料参数远远落后于以GaN/SiC为代表的无机半导体。目前只有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实现了大规模商业化,同时还面临着量子点、钙钛矿与二维纳米等新兴材料的激烈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回归有机半导体的本质以及深层次探索基础物理化学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技术价值。近年来,黄维院士和解令海教授带领的团队针对于分子结构的局限性这一问题,提出了有机纳米聚合物(Organic Nanopolymers)的概念,并开创了聚格类有机纳米聚合物这一新的研究方向(Chin J Polym Sci 35, 8797 (2017). https://doi.org/10.1007/s10118-016-1856-7)。

  有机纳米聚合物是指由有机纳米单体作为重复单元经共价纳米连接而成的一类高分子,这类骨架结构可兼顾碳纳米的类无机光电特性与高分子的溶液可加工优势。从创新结构角度发展合成策略是开启这一方向的关键,合成具有可溶性的、立体选择性的与结构明晰的聚格类纳米聚合物不仅是光电材料的基础,而且对作为先进模型揭示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在该研究中,团队设计的A2B2型合成子不仅克服了交联问题,而且有效控制了纳米聚合物的立构规整度。研究团队从“分子吸斥协同理论(SMART)”出发,利用电子给受体之间的π-π堆积吸引力与质子化氮杂芴超亲电体的电荷排斥力,调控出了反平行与中心对称的分子排列模式,从而克服了傅克反应过程中热力学平衡的干扰,实现了格子化与聚格子化反应的内消旋选择性。由于A1B1合成子二聚格子化所形成的缺角格与1948年荷兰版画大师摩里茨·科奈里斯·埃舍尔创作的《手画手》存在一种对应关系,最终研究团队将这一类有机纳米重复单元命名为手画手格芳烃(Drawing Hands-type GridareneDHG),该定义也表达了纳米连接的喻义,期望未来手画手格成为一种有效的纳米互联的化学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团队所合成的手画手聚格表现出了有机纳米聚合物关键特征,这将是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高分子物理研究表明,作为内消旋选择性的格基纳米聚合物(长度达20~30nm),这类环链交替的主链结构具有1.651Mark-Houwink指数与流体力学半径Rh~M1.13的依赖关系,证明了手画手聚格表现出纳米聚合物基本特征。此外,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显示内消旋构型的聚格主链即使在塌陷状态下仍然具有高度各向异性的棒状骨架,而且表现出比外消旋构型的聚格主链更强的抗塌陷能力。有机纳米聚合物立体选择性的重大突破正逢斯陶丁格(Hermann Staudinger)提出高分子科学概念100周年,相信研究团队开创的有机纳米聚合物方向将开启高分子科学的新篇章。

黄维院士表示,有机纳米聚合物半导体将为塑料电子提供新的方案,未来研究团队的工作将潜在影响新一代有机宽带隙半导体材料、电泵浦激光、柔性电子器件、印刷显示技术、信息存储与神经形态计算以及有机THz技术等相关科学技术前沿领域。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