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中的开学季

在周密、细致的部署安排下,作为江苏省第一批开学高校,我校学生于4月13日正式开始报到。与漫长的假期挥手作别后,学子们重新回到了熟悉的校园,开启了一个别样的新学期,生活似乎与寒假前无异,但却有了许多不同。
八大校门齐开,红外测温,方便快捷可进校园13日早上八点钟,多名返校同学拎着行李箱走出南信大地铁站,在疏导员的指引下,来到学校东苑南门。“请大家戴着口罩排好队,前后保持1米的安全距离,进行测温、验码后,一切正常者方可入校。”校门口,喇叭里播放着注意事项,交警在维持交通秩序,保安大叔和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们忙个不停,学生们在老师指导下,陆续排队从并行的4条通道进入热红外成像测温区进行体温测量。
随着屏幕上“体温正常”的绿框一次次闪现,同学们快速进入校园。“出示返校健康二维码后,进入测温区,心算了下只用2秒,我就完成了入校程序。”应用气象学专业大三学生赵良锴说。
在开学方案中,13、14日为我校学生集中返校时间,12、15日为延伸返校时间。为确保学生快速入校,学校同时开放8个校门,设置30多个通道办理入校检测手续,提前根据学生的宿舍远近分配好入校的校门和入校时间。每个门口均由一名校领导带着一套工作班子组织测温、验码,处置临时医疗和异常情况,同时,地铁口配备疏导员,校园周边由交管部门负责疏导交通,校内安排接送学生的驳车。
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工作有序恢复4月15日,是我校恢复新学期线下授课第一天。一大早,全体在校校领导来到可视化教学中心、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中苑老食堂、图书馆、省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学生公寓23幢施工现场等,检查复学工作。
可视化教学中心的电子大屏上,从教室传来的实时画面显示教学秩序井然。师生在完备的防疫措施下,正专心开展教学活动。
在充分考虑学校现有教室条件、网络保障、课程门次数、教学班上课人数等因素基础上,我校及时调整学生返校后的教学安排。一方面,现有理论课程教室座位数和上课学生人数比例≥2的教学班维持原安排,从15日开始线下教学,保障学生间隔就座。另一方面,针对学生人数较多的公共基础课、通修课等合班课程,在第9-10周开展线上教学。
为了提高教学时间和空间利用效率,学校在第9-10周重点推进线下实训实习课程教学,部分专业班级提前开启了校内“实习周”模式。延迟开学期间耽误的实验课程也重新安排“上岗”,各学院充分利用这两周暂停的理论课时间,安排更多实验类课程,通过合理拆分班级、组织学生在室外实习等措施,加快推进实验课教学。据不完全统计,第9-10周目前安排实验课285门、教学班次1642个,新增实习课程65门。
回到学校,体育课教学也走上正轨。全校体育课基本恢复线下教学,针对部分未能及时返校的特殊学生,仍旧采取线上教学的方式。体育课教学以户外为主。“‘宅’了这么久,又能在蓝天下、草坪上上体育课,真的是很幸福的事情”,长望学院大二的袁晓航同学说。
老师同学们说的最多的关键词是“正常”,“除了要时刻注意做好防疫措施,感觉和往日里的课堂并没有什么不同。经历了这个特殊的寒假,同学们表现出了更强的学习欲望,状态不错。”讲授现代气候学的耿新老师表示。
服务保障确保万无一失,让每一个同学都安心“来之前我最担心宿舍受潮发霉等问题,结果一到宿舍,就发现宿管阿姨早替我们把宿舍打开通过风了。”测绘工程专业朱博文告诉记者,“不仅如此,每人桌上都放着一支水银温度计,让人心里暖暖的”。
在各食堂,近万个餐桌隔板已经安装到位,餐厅入口处加装的洗手池也已投入使用。学校严格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开学前的消毒设施、物品摆放、环境卫生、菜品留样等一系列工作措施均严格落实到位。
学校的防疫物资储备也很充足。校内东、西区超市正常营业,中区也新建了超市。开学报到时,天猫超市的物品供给、人员培训、防疫措施等已经准备就绪,完全可以满足师生校内购买生活用品的需求。疫情无情人有情,学校2018级自动化学院控制工程专业研究生许帆的家长捐赠了2万只口罩,已经寄到我校。教师教育学院2019级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李凌凡的家长也向学校捐款8000元,目前已用于为师生购买疫情防控物资并且发放到位。
为了应对特殊情况,学校门诊部还设置了预检分诊,分诊时若发现体温偏高的情况,立即由专车送至医院检查。对于体温检测偏高的同学,在送至医院检查无恙后,还须在青教6幢留观至少48小时。此外,总务处还专门制定了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环境卫生检查通报制度、健康管理制度等向学生推送。
“每位学生都是一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我们要谨慎加谨慎、小心又小心,把工作做得更完善些,把疫情防控措施落实得更扎实些,让所有学生都能在校园里安心、愉悦地学习。”校领导表示。(林雯 严常坤 于杰)
张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