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做到家门口,扶贫扶到点子上,与农民心在一起,才能打造———
好一亩致富瓜田

图为史庆华教授(中)在山东泗水富华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做技术指导
早晨6点不到,吕孝东就钻进了瓜棚。趁着凉快,他与伙伴们一起弓下身子,摘瓜、搬运、装车……满棚的西瓜长势喜人,让这位老瓜农合不拢嘴:“今年疫情对产量几乎没有影响,预计平均亩产能到9000斤,一亩地纯收入一万块钱,又是一个丰收年!”
眼下正是西瓜上市的季节,在济宁泗水县西曲泗村的西瓜大棚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一只只小西瓜挂在吊藤上,青翠的瓜皮在夏初的阳光下散发着诱人的清香。看着满棚长势喜人的西瓜,瓜农们难掩丰收的喜悦。
5月中旬,记者来到泗水县探访。面对记者,吕孝东很是激动,他首先想感谢是的科技扶贫人、山东农业大学史庆华教授。
“吃瓜群众”的福利来了
吕孝东的西瓜创下亩产12500斤的最高纪录!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在泗水瓜农们之间传开了,一时间,怀疑者、取经者纷至沓来。
想当初,西瓜是吕孝东眼中的“烫手山芋”。作为种了20多年西瓜的“老把式”,他全家5亩瓜地一年比一年投入多,收益却一年不如一年,有时不仅不赚钱还倒赔本钱。“那几年种瓜对我打击挺大,咱也不懂技术要领,就按老一辈的方法种瓜,忙活一年下来挣不了多少钱,有时候觉得还不如出去打工挣钱。”他向记者坦言,和他有相似遭遇的不在少数。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依山环水,气候温暖湿润,沙性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生长出来的西瓜沙瓤脆嫩,味甜多汁。无论是从气候上,还是土质上,泗水都适合种瓜,素有“中国优质西瓜之乡”美誉,种瓜也撑起了当地农民的“钱袋子”。可近几年,受品种老化、土壤连作、病虫害等因素影响,泗水西瓜陷入低谷。
从“烫手的山芋”到创纪录的收入,转折点出现在史庆华教授 “良种+良法+良技”的介入。
科技扶贫扶到点子上
史庆华与吕孝东的二弟是研究生同学,史庆华放假到家里做客,听说种瓜效益不行,直接钻进了大棚。吕孝东清晰地记得,“史教授说咱这瓜品种老化了,病虫害防治技术也不到位,临走时还把土壤、水肥、发病的叶蔓都取样带回学校了。”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史庆华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更换“京欣”“甜王”优良品种、调整种植模式、采前适当控水、采用有机肥替代化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多管齐下!
有好品种,还得有好技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史庆华教给吕孝东“双断根嫁接法”,育出的幼苗根系粗壮、生长整齐一致,定植后幼苗耐低温性和生长势较强,吸水肥能力与抗旱性明显强于传统嫁接苗,二茬瓜产量和品质提升,每亩增产1000多斤。两三年后,吕孝东的瓜地一再升级,由爬地栽培变为吊蔓栽培,小型瓜代替了大型瓜。
改变发生了。这5亩地一下子成了“宝地”,同村瓜农看着他的瓜每年都以高价被抢空,羡慕不已,觉得这个农大专家确实“有一套”,纷纷到他家大棚里“围观蹭课”。史庆华也上心。西瓜种植生长的关键期,一有时间他就开车去村里。从嫁接育苗、整蔓、定植等高效丰产栽植技术,到肥料、水分、温度等调控管理技术,他手把手地教给瓜农,枯萎病、炭疽病、蔓枯病等病害如何预防、如何根治,史庆华讲得头头是道,瓜农听得明明白白。由于管理得当,基地的棚里基本没有病虫害。
史庆华告诉记者,科技扶贫就要扶到点子上,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配以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一定会实现西瓜新一轮的更新换代。
精准扶贫不搞一把抓、满盘撒
“你自己富不算富,带着大家一起富才算富!”2014年,史庆华建议吕孝东牵头成立合作社,打造自有农业品牌,让村民们都尝到增收致富的甜头。他坚信,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
吕孝东和55户瓜农一拍即合,流转土地成立合作社,并取名为“富华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以土地入股,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年终还能享受分红。“富华,说白了就是感谢史庆华教授带着大家一起致富。”他介绍到,“史教授指导我们注册了 ‘泗河源’商标,带我们走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合作社还办起了泗水县“西瓜节”,吕孝东成了远近闻名的“西瓜大王”。
因种瓜结缘,史庆华成为西曲泗村的“座上客”。他最常想的是,怎样让农民少累一点、多挣一些。让村民们感动的是,史教授几乎雷打不动定期到合作社指导,平日遇到任何问题,一个电话就能请教。
在大棚里见到村民柏学文时,他正在精心呵护培育种植的瓜苗。“以前真不敢想,咱一个种瓜的农民,怎么请得动大学教授,做梦都想不到现在还和专家成了朋友。”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柏学文心情很是复杂,“我种了8亩瓜,每年能挣个七八万,去年都盖上新房了!”自从加入合作社后,柏学文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心里喜滋滋的,别有一番新干劲。
村民武志民由于先天性疾病,家庭极其贫困,一度只能靠放羊维系生活。史庆华听说后,主动让他加入合作社,教他西瓜育苗技术,免费提供种苗、化肥等农资,农忙时节合作社派劳务。现在他家里6亩的瓜地,年收入5万元以上。“史教授送我新品种、教我学技术,让我种瓜挣上了钱,更让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是我全家的大恩人!”每当提及此事,武志民都满是感激。
把实验搬到田间地头,把论文写进百姓心里。除了持续跟进技术指导,史庆华教授还把自己参与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功能性环保农膜开发与产业化”等科研项目在合作社进行研究与示范,同时带去团队研发的生物熏蒸技术、改良蚯蚓堆肥技术,大幅度降低了根结线虫等土传病害发病和危害程度,施用农药相比降低70%以上,产量提高近20%,瓜果品质显著改善。
“精准扶贫,不是一把抓、满盘撒,而是在重点区域、重点方向、重点产业有计划推进,真正为农民找到适合当地发展的致富项目。”史庆华坚信,融合科技成果带动优势产业发展,让科技帮扶助力特色品牌开发,增强当地瓜菜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脱贫攻坚的有力支撑。
“网红西瓜”背后的差异化战略
在西曲泗村一处设施大棚内,每个西瓜上都贴有一张二维码,史庆华告诉记者,这相当于西瓜的“身份证”,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就能查询到西瓜的相关信息。“每个西瓜来源可追溯,吃得放心不放心,查查二维码身份证就知道了。”
如今,史教授推荐的“京颖”成为吕孝东的主打品种,西瓜吊藤生长不与地面接触,享受360度采光,结合栽培技术的改善,含糖量可以达到 16度,地头批发价就达6元钱,属于西瓜中的贵族。
西瓜是季节性水果,夏季集中成熟,各地西瓜同时上市,农民很难卖出好价钱。史庆华的建议是:不能打价格战!
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农民可以掌握的实用技术,转变为让农民脱贫致富的法宝,才能体现出价值。史庆华决定,2020年帮合作社引进两个适合中秋节前后上市的品种,让合作社瓜农分阶段、分批次栽培,防止西瓜集中上市造成积压,打“时机战”拉长采摘期、错开上市高峰。
“在史教授的指导下,我们思路不断更新,发展订单式农业,现在不仅种得好,销路更不愁了。”吕孝东说,“过去我们只想着提高产量来增收,现在史教授带我们走高端路线,根据市场找准定位。”
目前该合作社已与北京、上海、河北、山东等地搭建起网络电商、农超对接等销售平台,也成了抖音、快手直播间的“网红西瓜”。
在泗水县,种瓜已成为当地的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合作社带动村民投身发展瓜果产业,带动大批农户稳定发展、增收致富。据了解,截至2019年底,富华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5600亩,覆盖3个乡镇12个自然村,社员408户,公司提供优质瓜苗、肥料、技术指导和销售,让农户把以前没有经济效益和效益极低的瓜地盘活,每亩增加8000元-10000元的收入,合作社年产值5000万元,其中20户年收入30万以上,150户年收入20万以上。不仅如此,合作社还在汶上、金乡、微山分别成立了分社,复制泗水模式,带动产业发展。
“下一步还要加大科研投入,让农民掌握更多的新品种和新技术,做大做强瓜果品牌。给泗水西瓜插上科技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给更多农民朋友铺就富裕之路,走得更远更宽。”史庆华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