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间烟火》中谈徐则臣小说创作的故乡情结

我校首届中吴文学节文学评论写作大赛优秀作品选登

从《人间烟火》中谈徐则臣小说创作的故乡情结

人文学院  18中文1S 叶昕然

       在花街里住着一群人,从作家徐则臣的笔下看到他们悲欢离合的一生。

       徐则臣在谈《人间烟火》创作的时候提到,其实我们都是埋在人群和世界中的“众生”,是一堆放在人群中都挑拣不出来的。而生活之所以能够继续下去是因为每个人心中点燃的烟火。一旦迷失,一旦熄灭,就会丢失在众生相里。人海茫茫,无法回头。

       这生活所带来的种种,都会成为一个个心结。我们去寻找的就是化解心结的地方。也许是故乡能够让你和生活和解,也许是心灵深处的某地给予活下去的理由,但这样的地方需要人这一生花费很大的力气去寻找。它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地理位置,也不是一个代名词,而是一种心灵上的庇护和归属感。与其说是寻找故乡,其实也是寻找我们每个人灵魂的栖息地。

      对于作家徐则臣而言,七十年代作家好似一群夹缝中的人儿——既和故乡有亲近之感也对居住的城市有留念之情。就像他在《人间烟火》里描述苏绣年轻时候的那股子风韵,都被几十年的光阴给抹去了,剩下一头雪白的头发和平静如水的面容。她生活在花街上,曾经真切爱着生活本身,曾经有过一个女儿,尽心尽力地养过一个儿子。但是这爱着的生活给予苏绣的是满心的混沌与绝望,这黏稠稠的命运一下子压在苏绣身上让她说不清也道不明。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是苏绣活的花街,活在这世上的证据。这也是作家一直在路上寻找着归途。

      真实的花街其实藏在淮安市清江浦区的一条巷子中,徐则臣大学时期就在这里念书。九十年代末的淮安是落后的苏北小城,尽管属于经济腾飞的江苏省,但在谈GDP的年代它是容易被人忽略的地方。随着国家美丽乡村建设的利好政策落地实施,原来零落的花街纳入了名城名镇保护修复,让如今的花街有了具体模样。街道两边种满了梧桐树,古色古香的建筑簇拥着这条街。花街的尽头就是运河闸,是里运河穿过的地方。“炊烟的香味从花街上飘过来,家家户户灰黑的小碎瓦片之间升腾起丝丝缕缕的烟雾。”在青砖黑瓦间,青石板路间保存着作家心底深处的烟火,维持着活下去的理由。

       徐则臣不止一次也不止一部文学作品中对这样一个地方产生如此大的好感。他深深眷恋着这里,赋予每个作品以生命和动力。读者是幸运的,因为作家找到了属于他的灵感之地,给予了他光和烟火,让每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样,花街也是幸运的,遇到一个恋旧的作家,悉心雕琢它,不断挖掘这所小镇背后的文化底蕴,重拾运河沿岸繁花似锦的风光。从这种意义上而言,徐则臣称得上是“花街里的作家”。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