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奔涌当少戾气多担当
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夜,哔哩哔哩联合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6家媒体推出宣传片《后浪》,并登陆《新闻联播》前黄金时段。视频中,国家一级演员何冰登台演讲,认可、赞美与寄语被喻为“后浪”的年轻一代。视频一经推出,火速登上热搜榜,瞬间刷爆朋友圈。
当前,网络习惯性“逢鸡汤必反”已蔚然成风。回看这些恶评,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其内容的批判,说它“纯粹是前浪的自娱自乐,却未激起后浪”;另一类是对其目的的质疑,说它是“一条价值34亿的广告”。有些自视甚高、以评判天下为己任、貌似公正博学的人,面对芸芸众生,自认担纲启蒙责任,或诲人不倦,或当头一棒,抱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一份执念,急切地想要劝醒热泪盈眶的“后浪”和“前浪”们。似乎在他们眼里,共情就是轻信,赞礼就是肤浅,“不批判不成活”。看似科普大众,实际上是站在鄙视链顶端的俯视。作为接受者,不少人“不明觉厉”,恍惚间认为好像他们说的很有道理。而为什么人们更容易接受和相信负面的消息呢?“戈培尔效应”提到,负面的东西离人性更近,害怕危险、注意危险的本性也促使人们更愿意相信负面的东西。《后浪》所遭遇的负面评价,相当一部分恰巧迎合了人性中的一些消极成分,也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大众的客观认知。
当然,社会上也不乏众多理性批评之声。《光明日报》评价:“《后浪》是弥合代沟的积极尝试……《后浪》的特点就在于以欣赏的眼光去解读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以赞美的态度去理解年轻人的精神世界,以诚恳的致敬去尝试与年轻人谈心沟通,以时代的变化为年轻人加油鼓劲。期待这种真诚谈心能够增进两代人互相理解、互相欣赏、互相尊重,促成‘青丝与白发共勉、春华与秋实交辉’,推动前浪、后浪在时代的长河中惺惺相惜、美美与共,共同乘风破浪。”那些说它“过度粉饰年轻人生活”的评论,没有认清的是,《后浪》并不是在“呈现”年轻人的某种生活,而是对年轻人美好的期待与祝福。就像新春佳节之际团圆主题的公益广告,人们会抬杠说“今年我家没能团圆,广告与实际不符”吗?年轻人受教育,是为了成为更加理性的、更有思辨能力的人,而不是成为一个个散发着戾气的“杠精”。《新京报》则提到,“其实我们可以把‘奔涌’理解为一种‘年轻精神’。不管前浪、后浪,只要还在奔涌、还在奋斗,还在不停息地追求梦想,就都是‘年轻人’”。是的,当人们真正思考“何为青年”时,不管是几零后,都肩负着为时代奋斗的责任。如果只把《后浪》看做是广告,只看到商业价值,而对它的社会价值、人文价值避之不谈,则未免显得过于狭隘和极端,这不是我们当代年轻人该有的认知态度。
最后引用鲁迅先生的一段话作结尾:“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