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这场难忘的返校需要行动和责任
本报评论员
眼下,随着高校相继“重启”,因为这场疫情而居家度过“史上最漫长假期”的大学生又回到久违的校园,美好的大学时光继续上演,心情愉悦自不待言。
一别数月,满心期待。为了这一天的到来,学校连日来做了大量的“功课”:模拟(应急)演练、储备防控物资、教室食堂宿舍卫生消杀、上课实习答辩安排……复学防控方案,事无巨细,只为达到“最严开学条件”。
这是前所未有的一个特殊学期,时间虽短但事俱全。大学的运行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在疫情防控常态条件下继续,一边要求教育教学的有序平稳、标准不降、质量不减,另一边是“护好一校人”的必答题,大学管理者、教师和辅导员、每一位大学生,都成为答卷人,这里没有旁观者和局外人。
没有学生的大学校园,只是大楼孑然独立。你们的回归,让学校很迫切,让老师很欣喜。回到校园,愿你稳住心神,涵养定力,用“95后”“00后”的责任担当和行动自觉为学校、为他人也为自己“代言”。
“团结”一些。见证和亲历了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相信年轻的你对“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有了更深更新的理解,也对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民族有了更浓更真的归属感依赖感。由大及小,重返校园,那就从心里把这儿真正的当成自己的“精神家园”吧,对学校的制度安排多一些支持理解,对学院(系)的部署规定多一些落实执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愿你遇事多一分换位思考,多一点宽容包容,化解戾气,推己及人,自然会一条心、一根绳、一股劲、一个家,共同把疫情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紧张”一点。因为疫情未退,因为人员高密度聚集,所以警报没有也不能解除。在学习生活中还是要绷紧弦,松懈不得大意不得,居家养成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还得继续坚持下去,久久为功,善作善成;愿你在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以及其他公共场所,保持“一米线”距离;学业为重,在专业的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多些再多些,孜孜以求,避免日后的少知而迷、无知而乱。尽量少熬夜,多锻炼体魄,提高自己的免疫力是硬道理。特别是毕业班同学,静心完成论文答辩等环节是第一位的,至于“散伙饭”“毕业狂欢”之类,不妨压缩再压缩,同学一场,来日方长,又岂在这一次疫情之下的“觥筹交错”?
“严肃”一分。康德说过,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大学校园不能没有自由,但大学也有章法。因为疫情还在,无论是谁都必须按制度办事、按规章行事,让疫情防控再精准更精细,切勿大而化之。比如佩戴口罩、定时测体温、请假报告、凭证出入还有扫码打卡……这样的事情看上去很繁琐或者显得多余,但是请你认真对待,不马虎不敷衍。因为这个学期的特殊,愿你少一点抱怨,减一点牢骚,对自己多念点“紧箍咒”,心里多一份爱与责任,必定于事有补,防患于未然。
“活泼”一番。眼下的大学校园,处处洋溢着浅夏的芳香。因为有你,校园生动;因为青春,大学不老。疫情虽在,但无法阻隔青春的奔放和激情。在学校规章制度许可的范围内,可以脑洞大开,可以别出心裁,可以花样翻新,让校园生活丰富起来,展现出原本的模样。和辅导员多沟通,跟同窗好友多交流,给远方的爸妈多报平安……万般滋味,皆是生活。愿不乏勇气、身段灵活、思路新奇的你,敢于直面人生,书写自己动人的成长故事。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原本是1936年毛泽东同志为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提写的校训,曾激励着多少优秀分子保家卫国,舍生取义;84载春秋过去,这8个字寓意至深,历久弥新。愿重返校园的你,用心用力读懂2020年春天的中国故事,用已经长大的眼睛理性看待这场疫情带来的短期冲击,用行动和责任赋予“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新内涵,努力成为这个时代“永不弯曲的青年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