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毕业季,给毕业生一个难忘的“人生加冕礼”

本报评论员


  一年一度,毕业季如约而至。
  要是没有这场疫情,大学校园里该是处处交织着淡淡的离愁别绪和青春将要放飞的喜悦,大学生们身穿学位服穿梭在菁菁校园,呼朋引伴,与相伴了四年的教学楼、操场,还有亲爱的师长、同窗好友话别合影,欢快地向空中抛学位帽,满怀期待那场被称之为“最后一课”的毕业典礼,然后去迎接自己的远大前程。
  为圆满完成学业、即将走出象牙塔的年轻人举办一场毕业典礼,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至今已成为大学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穿学位服、戴学位帽,由校长拨穗、正冠……这些庄严肃穆的礼仪程序代表着经年勤学攻读的累累收获、难言别离的师生情谊,还有对未来的憧憬和期盼。故有人称之为“人生加冕礼”。
  一般说来,从入学到毕业,有两项仪式性的活动最具纪念意义,一是开学典礼,二是毕业典礼。尤其是毕业典礼这样一个仪式感极强的场合,对学生而言,通常刻骨铭心,终生难忘,在其漫长人生中具有重要的坐标意义。一项调查结果显示:90.18%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毕业典礼不可缺少,其中,79.78%的学生认为“毕业典礼是人生中重要的分水岭,象征着告别大学、步入社会”,62.21%的受访者认为“毕业典礼能给人心理暗示和鼓励,赋予毕业生一种力量”,56.3%的受访者认为“能从毕业典礼中收获自豪感和荣誉感”。毕竟,人的青春需要记忆,需要用意蕴深刻的仪式来升华达到高潮,以至于在今后的漫长时日里常常追忆或者反复回味,重温当年幸福的欢愉。
  然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这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毕业季。疫情,让原本应该线下进行的毕业论文答辩、毕业典礼、毕业晚会等等搁浅或取消,穿学士服、拍毕业照、唱毕业歌、吃散伙饭等充满仪式感的活动也可能无法线下进行。没有了毕业典礼的集体欢腾,没有了盼望已久的毕业典礼、学位授予亮相的纪念,没有了集体毕业照的依依惜别,怎么让毕业季更有意义?
  当下,居家四个月之久返校后的不少大学生在等待,在期盼……有时与他们聊起来,深感他们的言辞间有着不少沮丧,满是无奈地感喟遇上了这一次有缺憾的毕业季,到底意难平。
  疫情是一次大考,也是一堂大课。在持续疫情防控的当下,需要学校管理者和学生们一道,创新思维方式,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为这个特殊的的毕业季营造更多特殊而适宜的集体欢腾场面。
  办法总比困难多。完全可以尝试利用网上无限的可能性来创造班级、年级、学院、学校的典礼仪式,用网上的集体欢腾让毕业季富有特殊的典礼意义。这样的创意,可以向全体同学征集,可以在校期间举办,也可以跨地域举办。无论如何,集体的典礼人人参与,一个都不能少。从目前的情况看,许多大学正在积极筹备之中,许多大学校长也在精心构思、认真推敲着自己的“毕业典礼致辞”,不论以怎样的形式向毕业生“隔空喊话”“云端寄语”“在线祝福”,那一份母校对学子的嘱托、期盼和祝愿,不可或缺,弥足珍贵。
  以往的那种大规模集会的毕业典礼可以没有,一个学院数千人一个班级四五十人的集体毕业照可以不照,但是,大学生对毕业典礼的心里期待和渴望期盼,既不能慢待也不可忽略,更不能敷衍了事,哪怕付出比往年筹备毕业典礼更多的努力。
  万般滋味,皆是生活。遇上了这个特殊的毕业季,怎样面对离别,是人生的必修课。愿每一位毕业生多一些达观,少一份抱怨;多一些珍惜,少一分牢骚;多一些情谊,少一份漠然。疫情挡不住世间美好,疫情隔不断师生真情。即将告别大学这处“心灵的故乡”,在学校规章制度许可的范围内,大学生尽可以适度“释放”自己,让毕业季的校园生活丰富起来。青春不迷茫,毕业不散场。愿不乏勇气、身段灵活、思路新奇的大学生们,敢于直面人生,书写自己动人的成长故事。

  仪式能令人产生敬畏感;典礼能彰显大学的底蕴,体现人文关怀。包括毕业典礼、开学典礼在内的每一个教育环节都令学生感到有温度、有收获、有回忆,涤荡心灵,历久弥新,这无疑考验着大学的智慧,尤其是在2020年这个特殊的毕业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