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 国庆中秋最强音

本报评论员


  国庆,举国欢庆日;中秋,万家团圆时。两节相逢,中秋月更圆,家国情愈浓。双节期间,印着金色“我爱你,中国”“我爱中华”的大红色“国庆款”口罩受到许多人的喜爱。很多人都感叹,“这个假期像过年”;还有网友说:这是“三节同庆”,要补过一个被疫情耽误掉的春节。
  10月1日至2日,在湖南长沙梅溪湖大剧院、橘子洲头、岳麓书院和郴州汝城沙洲村等地,数千名群众以“我的祖国”快闪活动欢庆双节。
  10月1日,山东东营的崔博、崔博的父母、妻子、儿子、叔叔、舅妈一家七口人,上至71岁的老人,下到14岁的孩子,郑重地在捐献角膜申请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度过了意义非凡的节日。
  10月4日凌晨4时30分,大多数人还在梦乡,黑龙江佳木斯边境管理支队乌苏镇边境派出所民警已经发动警艇出发,进行例行巡逻检查。在此工作了12年的所长田阳说,每当看到太阳从山顶跃出的那一刻,他似乎听到了祖国的心跳,那一刻的光荣与自豪,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其实,还有很多像田阳一样的人,如武警战士、外卖小哥、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放弃了假日休息,默默坚守平凡岗位,用责任守护万家灯火,用付出换来家国祥和。
  阳光总在风雨后。今年的双节意义殊深,这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谁能不感慨万千,百感交集?年初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为了守护生命,多少人逆向而行,为了家国安康,多少人挺身而出?英雄的人们以守家即守国的担当,以护国即护家的赤诚,凝聚起共克时艰的伟大力量,书写着炽热深沉的家国情怀。最为值得庆贺的是,我们有效遏制了疫情,经济在重启,生活在恢复。“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经此一疫,我们都懂得了家家户户与泱泱大国密不可分;家国情怀的意义在抗疫中得到了最为深刻精到的诠释。
  情怀,是指超出个人利益之外的情感关切和精神追求。“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
  家国古今同。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楚辞》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忠贞,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抑或从“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司马迁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无不是家国情怀在不同时代的经典表达。
  翻开共和国史册,历史画卷波澜壮阔,家国情怀炽热深沉。而在和平年代,面对不期而至的各种危机和考验,一个个凡人英雄挺身而出、逆流而上,牺牲小家为大家,用汗水、鲜血乃至生命,护得山河无恙、国泰家安。家国情怀,是每年9月30日“烈士纪念日”里对人民英雄庄严缅怀之中的家国大义,是在雄壮的《向祖国英雄致敬》乐曲声中对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以前所未有的规格颁授勋章奖章的隆重褒奖和至高礼遇,是女排姑娘们不畏强手、敢打敢拼,以“十一连胜”的骄人成绩向祖国母亲华诞的赤诚献礼,是我们为《我和我的家乡》上映6天、票房破13亿而欣喜,“看着看着笑了,笑着笑着哭了,哭着哭着笑了……” 
  心怀家国自不凡。占这次参加抗击疫情的医务人员总数近一半的“90后”“00后”们对大人说:2003年非典的时候你们保护了我们,今天轮到我们来保护你们了。长辈们说:“哪里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当疫情袭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护士李宗育第一时间递交了请战书。1992年出生的她说:“我未婚,父母未老,无牵挂,我去”。出征前,她的父亲一位退伍军人赠给女儿一首送行诗:“风萧萧兮易水寒,不计安危赴国难,恨无子嗣承祖志,幸有爱女学木兰。”
  责任和担当是家国情怀的精髓与真谛。家国情怀从来不是一个凌空蹈虚的概念,也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而是个人与国家休戚与共的格局和气质,就在我们的一举一动当中,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

   “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让我们把家国情怀厚植在心灵深处,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努力奔跑,做追梦人,用无限的智慧和不竭的热情,胼手砥足,倍道兼行,为民族复兴标注新的高度、续写新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