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
——金融学院“三全育人”纪实(一)
“克明峻德、格物致知”,简简单单八个字,却蕴涵了山东财经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昭示着山东财大人严谨治学、潜心育人、知行合一的信念。
“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山东财经大学为社会培养出了数以百万的财经类优秀人才。作为学校开设最早的专业之一,和学校学科建设的龙头专业,金融学院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徳育为先”,立足山东辐射全国,培养了数万名卓越的金融人才。特别是实施名师育人工程以来,以“三全育人、培德铸魂”为理念,把为党育人、为囯育才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涌现出贵州挂职第一书记姜海泉,青海支教奉献爱心的研究生王文浩,走进军营保家卫囯的徐天华等一批批优秀人才。
天朗气清风和畅,秋高云淡桂芬芳。清秋时节,2020级新生踏进山财大开启新的逐梦之旅,仿若感受到1958年金融系第一届学生踏着黄土道、穿着旧胶鞋,风尘仆仆奔赴国家建设的各行各业的情景。青春不曾逝去,稚嫩的肩膀也能扛起千钧。他们身上的火与热始终铸就一颗红心,在滋养和传承中,愈发热忱激荡。
姜海泉:遥远的山寨,一生的牵挂
探访先心病术后儿童恢复情况
走村串寨
姜海泉,2003级金融学专业研究生,现在国家审计署企业审计一局工作。2016年到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排调镇甲石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四年间,他为原本贫穷落后的山寨拔掉穷根,增产增收,使村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让共产党员一心为民的形象在人民群众心中熠熠生辉。他的扶贫故事也得到《焦点访谈》等媒体关注报道。
想当“逃兵”的第一书记
2016年2月,姜海泉挂职担任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排调镇甲石村第一书记。驻村之前,他的想法比较简单,就是想去积累两年基层工作经历,对如何扶贫并没有太多思考。
从北京飞到贵阳,再坐2小时汽车到达丹寨。第二天一早,从县里出发,先去镇上报到,再去村里,又是几个小时。当时刚下过雨,道路湿滑泥泞,车开到半途还抛锚了,同行人员只好一起推车前行。进入村里,满眼都是破旧歪斜的木板房,村委会在一栋废弃多年的小学教学楼里,四周杂草丛生。破门破窗的办公室、几张旧课桌、两台蒙尘的电脑、一台打印机就是村委会全部家当。
宿舍安排在一间空荡荡的教室里,只有一张木床和两条军被,窗户破损透风,屋里阴冷潮湿。旱厕在一个偏远角落,需要走过一条长满青苔的小路。洗澡更是不可能。支书拿起一个水瓢舀起一瓢水:“姜书记,渴了这有水!”走过去一看,桶里都是沉淀的渣土。
更多的困难还在后面。第三天早上,前任驻村干部和他交接工作,带他走访农户,传统的苗族语言一句听不懂,丹寨方言也仅能听懂三分之一。姜海泉慢慢发现,寨子里基本只有老人、妇女、小孩,日常三餐就是米饭、酸汤煮青菜。经常跳闸断电,网络、4G信号更是奢望,每天微信签到必须跑到村委会对面的小山包上找信号。因为文件资料无法通过网络工具接收,每周例行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到镇上拷贝接收一周的工作安排。干群关系还比较紧张,村干部和驻村干部也不和谐。条件艰苦、生活不便、交流不畅,甚至连个倾诉的对象都没有,姜海泉感到十分失落。
为尽快融入村民,姜海泉开始走访。甲石村有7个寨子,分散在南北十几公里的山脊上,村民白天干活,他只能晚上打着手电去走访。听不懂村民说什么,就陪他们喝酒。苗族老乡热情好客,虽然没什么吃的,也会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几碗自酿的米酒下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就拉近了,慢慢地发现了老乡们一些最真挚朴素的想法和诉求。
老党员潘光林拉着姜海泉的手诉说四十年前去北京的经历,老兵杨光清给他展示一面墙的奖状,回乡创业的杨再荣向他讲述养猪致富梦……说到高兴处,姜海泉和他们一起开怀大笑;说到伤心处,也陪他们默默难过。那一刻,他真切感受到老乡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对他的信任和期待。姜海泉为自己想当“逃兵”的念头感到脸红,决定留下来。
一个月后,同批挂职的第一书记们聚在遵义培训。谈笑间才发现,很多人有过想当“逃兵”的想法,但都坚持了下来。这就是激情的力量,一种难以言语的情怀。给他另外一种鼓励的是女儿不经意间的一个举动。四岁的女儿看了村里幼儿园的照片,默默地把自己的玩具收拾了一箱子,让他送给村里的小朋友,并告诉他这叫分享。
说实话、办实事的第一书记
既已下定决心,就要在这里扎根。姜海泉那时思考最多的就是怎么做一个村民满意的“第一书记”。现在总结起来,就是要说实话、办实事。
刚驻村时的一次经历至今让姜海泉印象深刻。看到村民在田里劳作,他拿起手机一顿狂拍。旁边的小学生不无嫌弃地瞪了他一眼,对自己父亲说“爸,就来个只会拍照的……”小孩父亲拍了一下孩子,“你咋乱讲……”小孩挨了打,看他的眼神更是厌烦。姜海泉赶紧收起手机,感觉做了很大的错事。
熟悉村情后姜海泉发现,村民与村干部、驻村干部之间的很多矛盾都是形式主义、摆“花架子”造成的,村民最反感不干实事、“假大空”、搞“摆拍”的干部。说实话、办实事,朴实的村民才会认可你。
姜海泉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造幼儿园。当时,村里幼儿园的条件很差,孩子们只能在透风漏雨的教室里上课、休息,两个板凳上铺张三合板就是床。姜海泉觉得改造幼儿园最急迫且最有意义,但没想到的是村民反对意见很大,认为幼儿园是村干部媳妇开办的,改造幼儿园就是向村干部输送利益。
争议再大,也不能影响孩子。了解清楚幼儿园的兴办体制是官助民办,幼儿园占用的是废弃小学教学楼,产权并不归属个人,姜海泉和驻村工作队就去协调教育部门进行改造。三个月后,幼儿园改造完成,他们把幼儿园的办学方式和资产情况向村民进行了说明。村民看到这么好的幼儿园心气顺了,慢慢对驻村工作队多了理解与认可。
姜海泉意识到,只有村民腰包鼓了,心气才会真正顺。姜海泉和驻村工作队积极奔走,争取多方支持,推动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产增收,使群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全村七个小组全部贯通了硬化水泥路,群众出行、货物运输更加方便;在新修产业路的两侧建起了一个个大棚,大规模种植火龙果和食用菌;一座座荒山,被改造成茶园;幼儿园、卫生室、幸福院相继改造完成;重新铺设饮水管网,改造升级用电线路,校正、加固老旧住房;智能手机淘汰了老年机,村域广播代替了鸣锣喊寨,有线电视走进了家家户户,4G信号实现全覆盖……曾经近乎与世隔绝的山寨,现在也可以不出大山遍知天下事,致富带头人们正在用审计署援建的冷库,把优质山货通过冷链送往全国各地。
理顺老百姓心气的另一件事,就是“村务公开”。在低保、贫困户的评选退出过程中,通过网络视频直播等方式让村民参与监督,扭转了优亲厚友的风气,惩治了好吃懒做的恶习。对一些有劳动能力的懒汉、光棍,通过给他们在县城介绍工作帮他们自食其力、自谋生路,全村出名的“赖子”在万达小镇干起了停车收费员。
村民腰包鼓了、心气顺了,重新建立了对党员、干部的信任,党员、干部重新树起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和社会风气更加和谐。
深受村民信任和拥护的第一书记
2017年底,审计署组织新入职青年干部前往甲石村体验基层生活。村民在与青年干部的聊天中,了解到姜海泉驻村工作即将到期。文化程度不高的村民,联名写了一封希望姜海泉继续留下的请愿书,请青年干部带回北京,恳求组织让姜书记留任一段时间。2019年4月,村民们又联名写了第二封请愿书寄到审计署,希望姜海泉再留任一年。村民李大春说:“看见姜书记的房间亮着灯,大伙儿心里就踏实。”
“没想到,确实没想到。电视剧中才会有的情节,没想到发生在自己身上。”姜海泉表示,“这是对审计署帮扶工作的认可。要把工作做好,不辜负他们的信任。”
四年下来,姜海泉皮肤变得黝黑,俨然是一个地道的甲石村人。他很少向人提及这些年的辛苦与付出,他说得更多的,是对所有帮助过甲石村的热心人士的感谢。不管面对任何人,姜海泉总是一脸的微笑。当别人夸奖他时,他总是很谦虚地说,“我啥都没有做”。姜海泉总说,自己干的都是些很基础的工作,既然到了村里,就要为村里做点什么,不然后面的同志就没法更好地开展工作。他也说,和他一起驻村的基层审计人有病倒在一线的,有在下村路上出车祸滚下悬崖的,与他们相比,他是很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