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安全教育应从文明习惯养成做起
今年4月15日是第5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教育部在《关于组织开展2020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中强调,安全教育活动要“突出公共卫生安全、生物安全等宣传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将总体国家安全观贯穿抗疫全过程,履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职责义务,提升维护国家安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由此可见,公共安全教育是今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教育活动的一个重点。
公共卫生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人民大众健康的公共事业,它包括对重大疾病尤其是传染病的预防、监控和治疗,对食品、药品、公共环境卫生的监督管制,以及相关的卫生宣传、健康教育等一系列内容。今年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深入开展公共卫生安全教育可谓正当其时。
实事求是地说,过去我们一直对公共卫生没有什么概念,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老是觉得离自己很遥远。经过近三个月的抗击疫情斗争,使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当下安全与健康是每个人的第一需求,公共卫生安全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因此,进行公共卫生安全教育就是一项十分紧迫的重要事情。
应当看到,公共卫生安全教育还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它涉及到医疗、卫生、食品、物流、信息传播、社会治安等诸多领域,它需要明确公共卫生安全责任、强化公共卫生安全意识、提升公共卫生安全能力等多项环节,可谓千头万绪,任务极其繁重而复杂。但是,从学校教育的功能和实践来讲,要想做好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理应从文明习惯养成做起。
记得有一位记者曾经采访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问他“取得今天如此的成就得益于什么?”他回答说:“我得益于小学教育,小学老师教会了我这几点:第一、吃饭前要洗手;第二、不要说假话;第三、做错了事要改正;第四、承诺的事要兑现。”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说的虽然都是小事,但是仔细分析起来,这讲的就是养成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教育,即从健康习惯到道德行为习惯。正是这些习惯决定了一个人文明程度的高低。当然,也为这个人获得卓越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
习惯具有可塑性、稳定性、自动性、双向性和有序性等特点,因此其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时间的投入。实验表明,不同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投入不同的时间。每天早晨喝一杯水的行为,只需要20天就能达到最高自觉性,而每天做50个仰卧起坐,则需要84天的练习才能形成习惯。更复杂的行为,要上百天的反复训练。这就启示我们,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仅仅是进行公共安全教育的一个良好契机,要搞好这项教育需要系统设计持之以恒。
要研究制定文明公约,引导学生做文明的使者。譬如倡导文明就餐,实行分餐分食,使用公筷公勺,做到“一菜一筷,一汤一勺”,鼓励学生讲好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宣传贯彻《野生动物保护法》,教育学生树立环保理念和法规意识,坚决杜绝捕杀和食用野生动物的陋习。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不在公共场所喧哗吵闹、随地吐痰,为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和爱国卫生运动相结合,强化人人参与,把公共卫生安全抓在平时、防在日常、落在细处。4月份正是我国第32个爱国卫生月,全国爱卫办、中央文明办、生态环境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共青团中央等联合开展以“防疫有我,爱卫同行”为主题的爱国卫生月活动,这为学校开展公共卫生安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爱国是核心、卫生是根本、运动是方式,健康和文明是目标。要积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爱国卫生运动这一内涵,树立健康强国理念,强化主人翁意识,将文明习惯的养成落实到自觉的行动上,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