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劳动教育成为学生成长的“营养餐”
整理家务、干农活、做手工、修理电器、烹饪美食、照顾弟妹……近期,因疫情不能返校的大学生们“宅”家不“宅”身,“各显神通”躬行劳动实践,纷纷在朋友圈晒出了自己的独特劳动清单,使劳动教育成为了当下的热门话题,一时间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
从被列入教育部工作要点,到成为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的热议话题,再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近年来,劳动教育重新被提升到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列的地位,成为不少高校的特色教育课程,比如有的开设劳动实践课程,有的建设劳动实训基地,有的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劳动体验站”,有的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等等。尽管学校使出了“浑身解数”,但是还有不少同学并不买账。“干活谁不会啊,还用上课吗”“这个课费时又费力,根本就是浪费学习时间”“劳动课就是休闲课啊,上课时最好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窥一斑而见全豹,对于不少从小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大学生而言,劳动教育反而成了一种“甜蜜的折磨”。
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恩格斯曾说:“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历史和劳动创造人本身。”追溯历史,中国之所以能创造灿烂的文明、辉煌的成就,靠的就是广大人民的勤劳勇敢、奋发图强,而这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绵延至今的精神食粮。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当代大学生中有个别出现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轻视甚至蔑视、厌恶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诚如古人云:“夙兴夜寐,洒扫庭内。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作为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生命活动”,集合凝聚了丰富的知识要素。在劳动中,为解决某个问题、突破某个环节寻找策略,与他人互助协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这些不仅可以强健体魄,而且可以增强大局观念、合作意识,锻炼专注力、创造力和行动力。这些积极的正向赋予,对人的一生都裨益良多。俗话说,态度决定人生,正确的劳动观产生正确的劳动态度,而劳动态度又会影响劳动者的精神风貌。体力劳动能够不断拓展人的心智疆域,使人的心智人格得到充分锤炼,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作为进入社会前最后一站的大学劳动教育,可以帮助青年学子正本清源,反求诸己,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日本有句名言:“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余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的确,“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自古以来,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新时代,劳动教育更是当代青年学子的“必修课”。疫情期间,有的大学生主动请缨,积极参加社区防疫和复工复产的志愿活动,在劳动中提升自我,扛起责任;有的撸起衣袖、扛起锄头,走进田间地头,协助家人春耕农作,在挥汗劳作中品味生活、增进感情;有的在网课之余放下手机,走进厨房、拾起笤帚,于柴米油盐之中体会父母的辛劳与不易……可见,要发挥好劳动教育的教化作用,大学生必须要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主动走向田间地头、走向工厂社区,以人民群众为师,以公共服务为业,在劳动中增阅历、长才干、坚意志、熟技能、知荣辱、懂感恩,实现知行合一的真正的劳动实践,努力成长为新时代青年。同时,高校也要不断丰富大学生劳动教育内容,推进劳动教育方式创新,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为大学生劳动教育注入新内涵,努力让劳动教育成为学生成长的“营养餐”。
习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要在劳动中修正价值取向,在劳动中提高技能水平,努力让“吃苦劳动”成为自己成长的“营养餐”,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