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引领促成长 文化育人润心灵
——我校教师教育学院师生学习共同体读书小组侧记


前不久,我校教师教育学院师生学习共同体读书小组联合滨州市公安局开展了“走进警营”活动,30余名师生走进滨州市公安局,走近人民警察,零距离体验警营生活,亲身感受滨州公安发展。师生们纷纷表示,这不仅是读书小组的一次活动,也不仅是一堂职业认知课,更是一堂思政课、人生课,使思想受到了洗礼,灵魂受到了震撼,触动很大,收获颇丰。
学术引领促成长
师生学习共同体读书小组引起了广大师生的好奇,这是怎样一个神奇的存在呢?
原来这个师生学习共同体读书小组是由山东省优秀教师、我校教师教育学院程巍教授发起的,迄今已开展活动六年有余了。
“访学期间参加了导师组织的读书小组活动,每周交流讨论所读的书、最近的研究、论文进展情况等,对我启发很大。当时就想能不能引入学生实践教学中,涵养学术文化,更好地培养学生。”谈起成立读书小组的初衷,程巍教授如是说。
想到了就努力去做,程巍访学结束回校后就在2014级学生中随机挑选了6名男生和6名女生,成立了师生学习共同体读书小组。小组每周开展一次读书活动,结合学生专业分享教育类的图书,慕课、翻转课堂、PISA考试等教育热点话题。后来,学校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程巍又把自己作为导师所带的学生纳入到读书小组中一起活动。
“程巍老师从2014年9月成立师生学习共同体读书小组,在普通二本无硕士点的情况下,率先参照硕士培养模式,高起点培养学生的学术意识,帮助学生养成学术礼仪、开展学术阅读、撰写学术论文、尝试学术分享、提高学术水平,惠及众多学生。”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张道祥谈到读书小组这样介绍。
师生学习共同体读书小组作为引领学生走上学术之路的启蒙者,促进了学生的成长,让参与其中的学生受益颇深。“参加研究生复试时,作为一名被调剂且没有学术背景和成果的普通学生,与其他考生相比,我觉得自己很卑微、寒酸,如何让面试考官选择我呢?在程老师的引导下,我将自己在读书小组的经历融入复试的自我介绍环节。”目前就读于伊犁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二年级的崔晓庆至今谈到考研成功得益于读书小组的经历仍然记忆犹新。“师生学习共同体读书小组由导师和学生组成,师生共同学习,相互分享交流,主要进行书籍分享、讨论教育及社会热点和经典话题、开展学术训练及倾听各行各业百味人生系列讲座。我喜欢读书,分享过《教育漫话》……”崔晓庆在复试中对读书小组侃侃而谈。面试老师频频抬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针对读书小组提出问题。面试最终顺利通过,崔晓庆也由衷地感谢读书小组和程老师带给她的力量,让她有了更大的成长空间。
读书小组让身在其中的学生们爱上了读书,每天都在成长进步。“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我本身是一个不怎么爱读书的人,自从加入读书小组之后,读书的这根神经紧绷了起来。记得第一次分享课题时,我讲述时很紧张,程老师点评时给了我莫大的鼓励,还就PPT制作细节进行了耐心的讲解。此后我每次分享都有所精进,养成了去图书馆阅读的习惯,知识面在不断扩大。”目前在济宁金乡县实验小学幼儿园就职的教师教育学院2014级学前教育专业本科3班的张淑稳高兴地分享着自己的收获。
与博士零距离是读书小组今年新增的活动,程巍邀请本学科的博士走近学生们,分享学术前沿动态和人生经历,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与博士并非遥不可及。2018级学前教育专业本科1班的张倩文说:“我印象最深的那次邀请的是我们的直系师姐,讲了有关‘回弹力’的研究话题。”师姐讲到,依据相关知识,会把孩子出现的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归结于他们的原生家庭,且通常情况下认为如果原生家庭存在问题、成人存在问题,那么孩子的童年生活必然受到影响,他们的人生也会受到原生家庭的伤害。同样生活在缺乏正向体验的童年中,为什么某一个孩子会比另外一个孩子成长得好一些呢?“多数人的思想是‘为什么我们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而通过师姐的分享,我学会了一种新的视角,‘为什么有些人没有变成别人以为他会变成的那样’,这是芬兰研究人员所做的‘回弹力’研究。我们需要接受这样的思想,去考虑如何改变自己,而不是陷入一种‘习得性无助’的焦虑状态,将自己的失败、无能归结于原生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回弹力’,可以改变自己所处的糟糕环境,努力把苦难变成激励自己的动力。”张倩文乐观地表示。
文化育人润心灵
《周易》有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文化的价值旨归。文化育人的本质就在于以人类文化的正向价值为导引,教化人走向道德、理性、真善美。师生学习共同体读书小组在许多学生眼中,正有着这样的魅力。
“2014年我刚入学就有幸被选入读书小组,内心充满疑惑、忐忑和期待。等按照约定的时间地点见到了程老师,看到她不似想象中教授的严肃,而是亲切随和,还给我们带了好多冬枣和零食,简单询问我们的情况。我们边吃边聊,气氛轻松而愉快。”张淑稳这样回顾着第一次小组活动。读书小组是程巍教授自发组织的无偿性读书交流活动,最初每周一次进行分享,分享内容由程老师提供,学生自行选择,亦可分享读过的一本书、一个话题、一个热点,小组成员轮流分享,倾听者提出问题,给予评价或补充,然后大家一起讨论。“2015年元旦我们没有回家,程老师了解情况后邀请小组全体成员去家里包饺子、吃饺子。那次过元旦是我大学四年中最有意义的记忆,从来没想过,师生能似这般朋友相处。程老师准备好了原材料,我们和程老师一起和面、擀皮、包饺子、煮饺子、吃饺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转眼临近毕业,程老师每次见面都嘱咐我们,以后无论升学还是就业,都要不怕苦不怕累,不要忘记学习,要记得做研究,不要放松自己的思想,要一直具备长远的眼光。”张淑稳的心灵一直被读书小组的美好记忆和程老师的高尚师德滋养着。
正如美国教育家波伊尔的描述:学校是“一个目标明确的场所;一个相互交流思想的场所;一个充满正义感的场所;一个纪律严明的场所;一个相互关心的场所;一个欢庆聚会的场所”。这样的学校充满了人文关怀,是一个温暖的“好去处”,一个学生们爱去的地方,生活在这里的人享受这里的环境和气氛,爱这里的人。已毕业两年的何六童认为读书小组是一个兼具包容性、向心力、凝聚力的学习团体,“从第一次胆怯地上台分享书籍,到最后一次上台分享话题,从胆怯到大方、从无知到成熟、从观察到倾听、从倾听到表达……读书小组一直在铸就更加优秀的自己。”崔晓庆说:“读书小组的经历,让我规范学术礼仪,养成读书、思考、倾听、表达与分享的习惯。一本书、一个话题、一篇论文的分享,不仅能提炼重点,精确表达内容、专有名词及思考与感悟。读书小组让我学会分工合作,形成团队意识。我们曾在‘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特质’课题中,分组展开讨论,把所思所想形成书面语言,再由小组代表汇总整理,形成集体初步的研究报告,感受团队的智慧与凝聚力。读书小组还帮助我树立未来教师职业的成长方向,潜移默化中感受着程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奉献,认真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学生真切的关怀与指导,深感荣幸的同时,对于将来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内心有了榜样。”
读书小组的活动也在不断增加和完善。为了让身处象牙塔中的同学充分感受社会各行各业,不局限于书本、课堂和学校,程巍教授利用自己的人脉邀请各行业专家为读书小组同学组织了倾听各行各业百味人生讲座。从2018年开始,先后邀请到医生、美玉鉴赏家、瑜伽师、急救讲师、第一书记、传统戏剧国家二级演员、自由职业者、检察官等来校分享。“我们看到他们以那样的方式生活着,视野不再局限在校园之内,真正感受到世界之大,从社会角度判断人生方向,选择将来从事的行业,并怀着热情去对待自己的事业。”张倩文如是说。良好的文化环境形成强大的“教育场”,发挥着无形的教育力量,起着重要的浸润作用。
涵育德行引风尚
正如教师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王萍所说:“程巍教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为人师表,做好教书天职事,干好育人良心活。”
程巍作为专业课教师一直坚守在教学第一线,热爱教学、研究教学、倾情教学,潜心教学,始终如一地认真上好每门课、每节课,把每次课都当成第一次上课一样充满激情。她主要承担全校本、专科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儿童发展心理学等公共和专业核心课程,切实履行教师岗位职责和义务,每学期都超额且高质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授课程深受学生欢迎,每学期都有外班学生慕名前来旁听,历年学生评教均为优秀。在教学中,她努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升学业难度和挑战度。率先在全校尝试对分教学,有效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作为《心理学》课程负责人,她带领团队将课程建设成为山东省首批一流课程和山东省在线课程联盟的课程,积极参与教材建设,主编教材近十部。曾获教育部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省教育厅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等。
程巍坚持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积极实践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默默奉献,无问西东,用行动诠释着“爱的教育”。自成立师生学习共同体读书小组以来,累计组织活动160余次,累计活动时间超过300小时,分享书目近百本,讨论与教育有关的话题近30个,为学生组织“倾听各行各业百味人生”的活动累计12次,邀请校外嘉宾14人,自费购买书籍百余本,自费带学生参加省内、省外学术会议4次,小组成员从最初的12人发展到现在的60人,涵盖大一到大四的学生。六年活动下来,读书小组学生在学术素养上进步很大,在学术、学业方面获得的各层次荣誉、奖励累计数百项。以读书小组指导学生的模式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指导的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获得山东省心理学会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小组中底子薄基础差的春季高考学生考研成功3人。
文化滋养心灵,文化涵育德行,文化引领风尚。在滨州学院的校园中,还有许多像程巍教授一样的好老师,以思想道德文化为龙头,以知识文化传授为基础,以审美文化为追求,诠释着“三全育人”,践行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