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温暖和力量抚慰无助的心灵
———记“全省抗击疫情优秀志愿服务组织”、我校疫情防控心理专业服务队
一场疫情危机让高风险和威胁感不断袭来,使广大师生的心理倍感担忧、困惑、恐慌、无助……在严峻的形势和严格的管控下,去医院心理科治愈心理问题也成为一大难题。在关键时刻,我校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 “心理人”勇敢担当,挺身而出,以最快的速度组建了滨州医学院疫情防控心理专业服务队。
虽然是短期筹建,但是服务队阵容却非常专业。由山东心理咨询师烟台联盟名誉主席、我校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李祖成老师领衔团队,汇聚了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所有心理学师资,他们有专家教授,有研究生导师,有心理学专业博士,有年轻的骨干一线教师……而且,平时这些优秀的专业老师都活跃在心理教学和实验一线,对于心理治愈有着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所以上手特别快,在短时间内就能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
联同协作,服务地方享社会赞誉
2月20日晚上,服务队接到烟台共青团市委、校团委联系电话,针对突发疫情危机,希望滨州医学院心理专家与团市委协作,开辟网上心理援助项目。接到通知,服务队连夜组织在线讨论,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心理系主任曲海英教授以及学科骨干李春禄博士动员全体心理系老师和研二学生,商议相关活动内容和人员安排。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党政班子密切配合、跟踪服务。第二天,由服务队精心呈现的“共青团微博心理课堂安排”“线上心理援助值班表”便报送团市委;第三天服务队便启动烟台共青团疫情防控心理健康科普讲座和线上心理咨询服务。短短一个月时间,服务队成员李祖成、曲海英、邵淑红、李春禄、王丽萍、宋秀丽及部分二年级研究生同学,紧紧围绕疫情防控推出14期心理健康微博直播课,受众达两万多人;服务队成员徐伟、张婷婷、孟肖露、范文翼、徐娜、纪春磊、孔令玲等心理教师组成的线上咨询值班团队,共接待来访48人次。这些心理援助工作的开展,对提升人们在疫情防控中的认知、心态、情绪行为和效能,发挥了积极的疗慰作用,受到了社会各方的普遍赞誉。
精准援助,仁心妙术助学子成才
相对于其它防控工作,心理咨询服务的一对一保密形式,让心理援助成为一条看不见的战线。但是,这也为心理援助呈现了精准的路径选择。
3月上旬,服务队根据学校统一要求,成立了滨州医学院疫情防控心理援助专项工作组,对全校师生心理健康服务进行统筹设计和管理。
依据医学生为中心的工作目标,服务队展开了精密的工作安排:一是综合应用各类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并与宣传教育相结合,为师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二是了解受疫情影响的各类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及时识别高危人群,避免极端事件的发生,如自杀、冲动行为等,专家及时介入援助;三是发现可能出现的群体心理危机苗头,及时向学校突发疫情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并提供建议的解决方案。四是培训和支持相关社会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服务。五是指导做好特殊心理精神问题人员的管理、转诊和治疗照护工作。
两个月来,服务队不仅应学校研究生处要求,开通了研究生防疫心理健康咨询热线,而且还应烟台团市委邀请,开辟了共青团微博疫情防控专题直播和线上心理咨询。同时有三位老师参与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咨询服务。服务队的心理志愿者还通过“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疫情防控前线群”“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乡村医生培训群”“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心理健康群”“心理健康社会服务群”“关注心理健康的人”“学府心理”“青春人文”“心灵摆渡人”“做心灵的哲学家”等20多个网络平台,针对不同人群需要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服务。多层次、多方式的工作开展让诸多心理问题得以克服。
团队领衔者李祖成副教授至今还对自己援助的一个案例记忆犹新。3月底,他接到学校一名辅导员老师的求助。受助对象是该班一名来自经济落后山区的学生,该同学十分努力,学习成绩也很不错,不能回家,就直接留在了实习医院。没想到,几天后山东的疫情防控就开始了。医院实行全面隔离措施,停止实习安排,她也无法外出打工,只能独自一人留在宿舍里。虽然与老师保持联系,但疫情隔离的氛围让她陷入困境,心情越来越糟糕。在咨询交流中,李祖成对她这三个月的表现给予多方肯定,祝贺她取得考研第一名的好成绩。第二次咨询,李祖成采用语音通话,引导她进行情绪宣泄后,看到她深层的自卑感和弱小的自我,决定用叙事催眠来为她赋能。一周后,通过QQ聊天交流,该同学一天天变得兴奋起来。4月下旬的一天,该同学突然告诉李祖成不想参加研究生复试。根据前段时间的交流,李祖成准确分析出她退却的原因:不是因为学费,而是担心读师范大学会丢失她越来越喜欢的临床咨询工作。找准症结,李祖成又引导她全面分析了各类学校心理专业的学生管理形式、心理专硕课程设置、毕业就业取向及相关政策,打消她的顾虑。在此基础上,肯定她对实习工作的投入,肯定她对生命和职业的敬重,寻找、肯定她的体验积累和未来读研的资源优势,继续为她心理赋能。第二天,她去买了新衣服,开始准备复试。最终愉快参加了复试,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顺利录取。
截至5月24日,滨州医学院疫情防控心理专业服务队校内危机干预专家为全校师生提供34人次的心理援助和6场网上心理健康课堂。还通过各种自媒体网上平台发布相关科普信息2000多篇次,从心理健康的视角,对接个体、家庭、行业的不同需求,传播科学知识,提升认知水平,为疫情防控传递正能量。
荣誉纷至,经验探索呈借鉴样本
数月来,滨州医学院疫情防控心理专业服务队的辛勤付出赢得了社会效益和广泛的肯定。4月18日,共青团烟台市委授予服务队“烟台最美战役青年”称号;5月24日,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山东省民政厅联合下文表彰,授予服务队“全省抗击疫情优秀志愿服务组织”称号。
团队负责人李祖成告诉记者,心理援助服务所需解决的问题往往比较复杂,而且具有多样化和反弹化特征,这就需要心理援助服务工作需要踏踏实实的实践探索,经过数月来的援助服务,学校疫情防控心理专业服务队探索出疫情期间心理援助服务的“滨医经验”:
一是援助服务要精准化,不仅要确认精准的目标,还要有精准的问题找寻和多层次的工作方式建构,这样建构在全面化基础上的精准化援助服务才更有实效。
二是援助服务要聚合化。要协调统筹校内外资源整合,发挥各自优势才能联合起来办大事。援助服务中,疫情防控心理专业服务队无论是与地方资源的结合还是校内资源的整合,都探索了实实在在的经验。
三是援助服务要制度化。心理援助服务不是随意为之,而是需要系统的顶层设计,服务队成立之初,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便编制了《滨州医学院疫情心理健康辅导组工作方案》,对援助服务工作进行了精细部署安排,让后续的工作有章可依,为援助服务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为帮助人们适应环境变化,更好地应对疫情危机,学校心理专业队伍迅速行动,凝聚力量,在心理援助这条看不见的战线上,做出了实实在在的探索与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