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就要善于学习,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学习是搞好科研工作的基础。我从事农业机械研究和推广工作53年,我的专业知识除学校“领进门”,主要是在多年工作中逐步积累的。上世纪60年代后期,我毕业分配到兵团农七师130团机械厂。工作初期,我连绘张像样的图纸都感到困难。为弥补不足,我主动提出到车间锻炼1-2年。锻炼结束后,我担任了厂里新成立的技术革新小组组长,主要从事急需修理设备的革新制造。我带领革新小组成功试制搪缸机、磨缸机、水力测功机等设备,并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那时的我渴求知识,看到别人的技术长处或者碰到自己不懂之处,不论是大学生或是技术工人,都想办法向他们求教,不怕费时间,也从不觉得丢面子。持续学习为我顺利开展科研及成果转化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科学研究需要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否则后续奋斗就会显得有心无力。直到目前,我最喜欢做的事还是老一套:坚持了解国内外农业机械发展新动态;关注本地农业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的发展、农机产品制造质量的提高、生产制造装备的更新、工厂管理水平的提升、生产制造过程执行标准情况,探索提高农业机械产品使用可靠性和产品耐用度不断提高的途径;坚持到深入生产一线,了解生产一线的各种需求,这样很快能产生新的课题和创新。实践证明,只要深入实际,熟悉农业生产环节以及农艺对机具性能的要求,新技术、新装备研究开发成功概率就会明显提升。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就要深刻认识科研工作应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地方经济发展要解决的瓶颈问题,就是科研工作者应该实现的目标,上世纪80年代以来,按照党中央指示精神,我带领团队开展理论研究,深入田间地头,在实践中摸索,突破了地膜植棉机械化技术关键,解决了新疆地膜植棉机械化问题,推动了新疆棉花生产的第一次提升;攻克了膜下滴灌精量播种技术装备难题,研制成功一次完成8道作业工序的膜下滴灌精量播种机,推动了新疆棉花生产的第二次提升;后来又研发了多种关键技术与装备,快速实现了农业产业化和农业机械大面积推广应用,促成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初步建成。近几年,我带领科研团队针对我国残膜污染治理存在“回收率低、含杂率高、资源化利用困难”的难题,提出了农艺、农机、农膜相结合的新理念,探索出残膜机械回收、回收残膜综合利用新途径。针对黄河、长江流域棉花生产成本高,种植面积逐年萎缩问题,建立了河北、山东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2018~2020 年持续开展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与此同时,我还提出了棉花种植“密度要上去、高度要下来”的植棉新理念,突出整地、精量播种、水肥一体化、精准施药 4项技术的应用。为提升黄淮海流域棉花生产的效益,组织江苏大学、石河子大学和山东农科院及相关企业,共同解决小麦、棉花套作全程机械化问题,将传统棉花和粮食生产模式推向新的发展阶段。我的一系列研究成果,都是建立在农民需求上的,直接转化成为了生产力,节约了劳动成本、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了农户增产增收的目标,提升了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了科研的最终目的。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还要吃苦耐劳、耐得住寂寞。这是科研工作的成功之本。1971年11月下旬,我带着同伴到新疆兵团下野地大修厂测绘搪缸机图纸。当时交通闭塞,要先从130团赶到石河子市,再从石河子市去到下野地,大修厂坐落在下野地一管处处部,班车每天一趟。我们测绘完图纸的翌日就开始下大雪,要等5-6天才有班车,为了不耽误搪缸机开发进度,我和同伴决定冒着大雪步行60公里回去。在工作生涯中,我记不清在办公室住了多少个夜晚,在生产科研一线奋战过多少个节假日,在田间地头来回奔波做实验跑坏了多少双鞋,绘制过多少一人高的图纸,度过多少次失败后的不眠夜......在漫长岁月中,我经历的除了成功的喜悦,还有失败后的焦急和科研路上的寂寞。就因着这一份执着和努力,我和我的团队多次在极短时间内完成研究开发任务,得到了国家科技部门的认可,获国家奖4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多项。而这些成果的取得都耗时不斐,199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耗时13年;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耗时8年;棉花生产全层机械化耗时12年。
时代呼唤我们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们要继承中华民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传统美德,传承老一辈子科学家爱国奉献、淡泊名利的优良品质,脚踏实地、勤于学习、乐于吃苦、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成果应用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把人生理想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中。(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