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困苦中向阳而生
——小议敢做敢为之担当与拼搏精神
他出生在1950年。童年艰难,家中清苦,进入中学后一直十分刻苦,因为经历过童年苦难,他朦胧中总想要改变些什么,想要通过努力取得些什么。那时的学习环境清苦,晚上睡觉被虱子叮咬,难以入睡,只能伸手去抓,第二天去看时指甲盖里、腿上都是黑红凝固的血液;下课后还要给家里挣工分去割草,不小心割到手,伤口深可见骨、血流不止,没有创可贴,只能拿泥巴拍上去止血。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前辈晚上在宿舍墙壁上挂起煤油灯,如饥似渴攫取知识养料,白天上完课再给家中干农活。“半工半学”,浇筑起那个年代人们吃苦耐劳的高贵品质。
文革期间,前辈当了一名公办教师,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大量写文章。因为文章写得好,被调入当地县办公室写材料。之后得到机会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从临时工转为正式工,在县联社、文化体育委员会、县政府都有任职。任职期间,他利用闲暇时间大量阅读,将图书馆的书都借了个遍,文章也越写越好。那时没有电脑,就靠一只钢笔和几本稿纸,他经常从下班写到第二天凌晨,写出的材料也一直被人称赞。
1987年,前辈走马上任成为某乡党委书记,立志要做一番成就,他所任职的乡镇是当地贫困乡,乡政府房屋破烂,两个砖柱子搭两扇破铁门,社办人员连着几个月领不到工资。前辈骑着一辆自行车,挨家挨户走村串户搞调研。基于调研和探索,前辈领着乡里人民建变电站、建U型渠、平田整地、修筑道路、优化环境、搞水利工程、搞经济农作物,村岭之中摆开大战场,搞起大工程,发动群众、机器、骡马上阵,工地架起临时工程指挥部,大喇叭放着革命歌曲,人们干得热火朝天。几年后,乡镇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前辈辛苦工作的成果显著,其他各处的领导干部也慕名前来学习,老百姓都来前辈的住处说他是“人民好书记”、争相给他挂匾。读到此处,身为读者不禁油然而生一股敬佩之情。艰苦的条件未能消磨人的斗志,反而让青年之力量越发坚韧如铁。一代人有一代人之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之精神,但我想这种敢想敢做的拼搏精神值得每一代青年继续传承。比之昨日种种,当今之青年能做的事情有太多太多,值得奋斗的天地也够远够长。青年是一个民族的未来,一个国家的新鲜血液,青年若是不知奋起,则整个民族没了精神气,青年若是束手束脚,则整个国家就会止步不前。青年有特属于这个阶段的血性和气劲,愿天下青年都能有“世间没有光,我便是炬火”敢做敢为的担当和勇气,都能有父母辈顽强奋斗的拼搏精神。行到处千帆浪尽,待此时奋勇争先。青年人就要奋斗、拼搏,青年人就要敢想、敢做,年老时不叹一生碌碌无为,著文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