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核反应堆“把脉问诊”的“工人院士”——记我校校友、中核集团首席技师何少华
为核反应堆“把脉问诊”的“工人院士” ——记我校校友、中核集团首席技师何少华
张文莉
“我来自中核集团秦山核电站,主要从事核反应堆本体维修;我是一名普通的工人,我为我在祖国核电维修第一线的坚持和努力倍感自豪。”每次回到母校南京工程学院,何少华总是这样向学弟学妹们介绍自己。而就是这个自称普通工人的他,填补了我国核电水下检修技术的空白,创造了民族核电的国之荣光;他是全国评选总人数至今仅有260人、堪称“工人院士”的“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荣誉;他曾作为所在领域的唯一代表在天安门参加国庆阅兵……从业20余年,他多次迎来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光时刻。
一念执着 一生坚守
1995年,20岁刚出头的何少华从南京工程学院前身之一的南京工业学校机械制造系毕业后,被分配到秦山核电站。刚到厂里,他就被安排到了核反应堆本体检修和装卸料操作的核心岗位上,那可是与核接触最多的岗位!
入职后,他不断地克服心理上对核辐射的担忧和本领恐慌,为了精准地把握核反应堆的“健康状况”,他没日没夜地投入到学习钻研中,穿梭于各个检修现场。两年后,他被破格聘为“班组带头人”,而这是一般人通常需要五年才能完成的成长过程。
在很多人觉得何少华已经在工作岗位上锋芒初露的时候,他却觉得自己刚刚走出职业懵懂期,而真正入行,是在1998年,他遇到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次大挑战之后——
那年7月13日,正值盛夏,运行中的核反应堆突现异常。集团就维修进行国际招标,美国西屋公司中标。技术团队检测发现,故障是由堆芯下部构件上的一颗螺丝钉引起的,螺丝钉已经把反应堆的底部磨出了一道槽,情况很糟糕。西屋公司用了6个月的时间,修好了反应堆。那次大修,厂里支付给西屋电器的费用高达上亿元人民币。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何少华十分感慨:“当时,核电站水下维修技术掌握在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手中。一颗螺丝钉引发的上亿元损失让我深切感受到,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核级设备检修所特有的专业性、独立性和特殊性,建立起我们自己的核心技术体系,否则永远要受制于人。”
一念执着,一生坚守。“建立自己的核心技术体系”,这是目标,也是动力,从此,何少华和他的团队走上了一条在实战中磨练、在实践中创新,漫长而艰辛的技术攻关之路。
一份耕耘 一份收获
没有谁会随随便便成功,所有的光鲜亮丽背后都有你想象不到的辛酸与汗水。
2006年,何少华作为技术总负责人,负责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堆内构件的水下修复工作。
这个核电站是我国第一个商用核电出口项目,如果维修失败,核电站将无法正常运营,也许中国核电出口项目可能就此止步。而当时,技术却掌握在美国西屋公司、法国阿海珐等核电巨头手中,国内尚属空白。
如何实现高辐射环境下的反应堆堆内构件在役维修,成为摆在何少华团队面前的难题。面对不曾遇到的挑战,何少华和他的团队成员连续两个春节,整个团队都熬在单位,研发专用技术和设备。2008年,水下修复项目进入技术攻关的关键阶段,而此时距离合同约定的时间只剩下三个月。当时,美国西屋公司一位资深的项目经理对他们说:“这个项目仅联合调试试验就要半年,你们三个月实现完全不可能。”然而,在何少华的带领下,在那令人难忘的100多个日日夜夜里,研发团队争分夺秒,没有996,只有白+黑……,他们最终将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冬去春来,何少华和他的团队在核电站检修技术重大革新的路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已获授权专利50项(其中发明专利39项)。他组织开发的堆芯核测系统中子通量测量指套管更换工艺及其专用设备,开创了我国的先例,节省了大量外汇;主持开发的辐照后控制棒驱动轴更换所需的水下维修工艺以及配套的技术装备,最终形成的能力和手段填补了我国核电领域更换高放性驱动轴这一特定维修的空白……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专业大修”已成为秦山核电站自主开发的对外服务产品之一,这不仅给公司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展现了中国人拼搏进取、技术精湛的良好形象,为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核电“走出去”探索了新路、积累了经验。
一片匠心 一脉相承
20多年来,他带领着他的团队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着完美的“铁三角”,这个“铁三角”的底边是永恒不变的核安全,另外两条边则是时间和质量,他们要用最短的时间和最可靠的维修质量达到最高的安全。
何少华深爱着自己的事业,他在带领团队不断前进的过程中,始终不忘发挥技术示范和传帮带的作用,在他看来,团队协作是攻坚利器,带徒传技则是应尽之责。2014年12月26日,中核运行“何少华工作室”正式挂牌。何少华说:“成立工作室,深感责任重大,但使命光荣、使命必达”。
工作室成立以来,何少华充分发挥核电高技能人才的带头作用,主持完成核反应堆核级设备检修工国家题库的开发,带领工作室团队完成工作室发展规划和管理文件体系的编制,积极推动三十多项特种维修科研项目的启动和实施工作……2018年,何少华工作室被评审为2017年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单位。
一片匠心,一脉相承。在他的言传身教、倾囊相授下,他的徒弟们也都成了“身怀绝技”的多面手,部分青年人才已经走上核电维修技术一线班组长、科长岗位,成为了核电维修技术的中坚力量。
“我们的岗位可以平凡,但是人生不能平淡,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信仰、信念、信心,用自信、自强、自律迎接未来。”每次回到母校南京工程学院,何少华都会这样勉励学弟学妹。在远离城市喧嚣的海湾,他也正用自己对核电事业的热爱和忠诚,书写着平凡却不简单的人生。时代的光照亮了普通的他,这个时代,也将持续助力这位为核反应堆“把脉问诊”的“工人院士”在中国核电领域绽放光芒。